庆功宴上,酒喝到一半,386旅的副旅长许世友,一拳就抡到了政委王新亭的脸上。警卫员都看傻了,旅长陈赓冲上去都拉不住。 这顿饭原本是为了庆祝大捷,王新亭照例上台讲话,一口气把几份嘉奖电都念完,顺道还特地夸了许世友,说他指挥有方,是这次的主功劳。 不料,这夸奖没变成糖,反倒成了刺。许世友坐在台下,心里别扭得很,本来是当大将的人,如今做了副旅长,还得听旧部在台上夸他,这种滋味,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 许世友打心眼里看不上那些只会动嘴皮子的政工干部,觉得真枪实弹才是硬道理。他不爱听长篇大论,更不耐烦听人把功劳往自己头上塞。 王新亭讲话拖沓,气氛热不起来,台下战士饿着肚子,只能干等,酒菜都端上来了还不能吃。有的憋着笑,有的开始翻白眼,场面一度很尴尬。偏偏王新亭还要把功劳和许世友捆一块,说得更细,许世友脸色越来越难看。 憋了这么久,许世友终于火了,站起来就掀桌子,话也没留情面。这下王新亭脸色也变了,当着全体战士的面被拆台,心里那股气哪还压得住。后来陈赓实在受不了了,说开席吧,想着先压压气氛,谁知根本没抚平这股劲。 等陈赓一走,没了主心骨,两人的梁子算是结实了。酒越喝越多,话也越来越冲,谁也不让谁,最后干脆动手。 这场面别说当时的战士们没见过,就是上了年纪的老兵心里都直打鼓:这两位,一个是打仗的高手,一个是管人管心的老政委,这要是真的闹僵了,旅里日子还怎么过? 事情很快闹大,没人能劝得住俩主角,陈赓也只好把情况报告师部。刘伯承没拖泥带水,让两人见面谈开了,还顺手把两人调了出去,各自去新岗位。 许世友远赴山东,做他最擅长的打仗,带着部队和日伪厮杀得天翻地覆。王新亭则转到太岳军区,打理后方的政工,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谁也没想到,从那以后,他们各自打出新天地。许世友后来一路做到了济南战役的总指挥,打下了硬仗,成了人人佩服的猛将。王新亭也没闲着,把部队带得服服帖帖,临汾一仗更是展露了非凡指挥能力。 1955年,两人在授衔仪式上再次碰头。许世友主动伸出手,王新亭也笑着握住。往日的过节到这儿就成了云烟,谁都知道,没有刘伯承当年的那一手,他们未必能走上各自最合适的路。 那场宴会上的一拳,看起来是闹剧,实际上让两个性格和路数都不一样的人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一个旅的风波,最终开出了两位上将,各展所长,谁也没有浪费。 其实事情落到根上,不过是两种人碰在了一起。猛将有横冲直撞的脾气,政工干部讲章法和细致,这两股劲儿只要搭错了地方就难免擦出火花。 可换个天地,他们各自都能干到最顶尖。刘伯承的那一招,不是简单的处罚,而是瞅准了人心和各自方向,给了他们一次全新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