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太深了!9月17日江苏一夫妻为筹集资金,将房产抵押给典当行,借了100万元,还了4年共计159万,谁知竟被典当行告知需继续还款百万,夫妻俩不愿意,典当行就将其告上法院,一审判决需要继续还,夫妻俩不服提出上诉,法院这样判了! 一笔一百万的借款,江苏南通这对夫妻在四年里连本带息还了足足156万多,结果不仅没还清,反倒被典当行告上法庭,甚至一审还判他们得继续掏出近百万。 这事听着就离谱,背后藏着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算法,一场关于“合同数字”与“法律标尺”的激烈战争。 当生活的困局悄然袭来,一对夫妻正为资金周转焦头烂额。为解燃眉之急,他们决定以名下房产作为抵押,郑重其事地签下《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 这纸带着法律效力的文书,像一把钥匙轻轻转动,就此打开了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篇章。 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借100万,可钱到手时,对方就以“综合费用”的名义先扣掉了2.5万,等于说,债务从一开始就是被架空的,他们实际只拿到了97.5万。 这份合约仿佛一座被精心搭建的数字迷阵,每一条款都像交错的路径,稍不留意就会在信息的岔口中迷失方向。 各项约定月费率累加,经折算后,年化利率竟高达36%。如此之高的利率,着实令人咋舌,值得借贷者审慎考量。 这还不是最狠的,一旦逾期还不上,那罚息简直是天文数字,按天算,换算成年化利率竟然是恐怖的180%。 就是这套算法,让典当行在收了156.03万元后,还能理直气壮地回头再要一百万。 最让人咽不下这口气的是,就连一审法院都对对方的诉求给出了部分认可,最终判决这对夫妻还得再支付 98.2 万元。 好在,这对夫妻没有认栽,他们选择了上诉。 这才引出了故事的真正主角——法律的重锤。二审法院的判决,就像一次精准的“司法审计”,把那本被数字游戏搞得一团乱的账本,彻底撕碎重算。 法官的第一刀,就砍在了本金上。法院认定,提前扣费不合法,所以计息的基础不是合同上的100万,而是实际到手的97.5万。这一下,就从源头上挤干了水分。 接着,是利率的“红线”。 针对典当行这一金融主体,监管已划定明确的成本红线:其向客户收取的利息与各类附加费用合并计算后,年化综合成本不得突破 24% 的上限。 合同中约定的36%这一事项,经判定,直接被认定为无效。如此一来,该约定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不再具备约束双方的能力。 有了这两个校准后的数字,最终的清算就水落石出了。 法院就相关款项重新核算后明确,该夫妻需以 97.5 万元作为计算基数,按照 24% 的年利率标准计息,直至 2017 年 11 月,届时他们应偿还的本金与利息合计金额,经核算约为 155.1 万元。 事实上,他们已累计还款 156.03 万元,这笔金额早已超出了所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债务范畴,完全足以清偿全部合法欠款。 时至今年九月,这场纠纷的终审判决终于尘埃落定:法院明确驳回了典当行提出的所有诉求,这对夫妻无需再支付任何款项。 那本看似天衣无缝的“悬浮账本”,宣告彻底破产。 这个判决在网上炸开了锅。 在大众的讨论里,典当行的计价逻辑总被调侃得离谱,不少人直言,这哪里是正常计算,分明是藏着弯弯绕的套路,圈钱速度快得惊人,说到底,就是专挑实在人 “下功夫”。 不少人分享了自己踩过的类似“杂费”陷阱,感叹终于看到了公正。 这场官司的逆转,其实是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金融风险课。它告诉我们,签合同前一定要睁大眼睛,看清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条款,算明白自己到底要付出多少成本。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清晰地向我们揭示:对每一个平凡人而言,法律才是守护自身权益的最后屏障,更是最不容撼动的坚固依靠。 信息来源:纵览新闻 2025—9—17夫妻向典当行借100万,还159万后仍被追讨百万。法院:典当行年息费利率不得超过24%,已全部清偿。
套路太深了!9月17日江苏一夫妻为筹集资金,将房产抵押给典当行,借了100万元,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19 10:45: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