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全部被取消,加拿大总理喊话中方见一面,中方已读未回复 谁能想到,堂堂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都要“喊话”中国了,场面一度尴尬。这两年中加关系降温,媒体上各种分析满天飞,但这次的微妙局面,着实让国际舞台多了几分尴尬。 订单全没了,特鲁多急得直喊“咱们见一面”,中方却稳如老狗,“已读未回”。有意思的是,这场外交“冷处理”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特鲁多的焦虑和中国的淡定,到底谁才是主动方? 先从最扎心的地方说起。加拿大急得团团转,根子就在钱袋子。 自2024年3月起,中国对加拿大农产品加上了重税,菜籽油、油渣饼、豌豆直接100%的关税,水产品和猪肉也被贴上了25%的“特别照顾”。 到9月,油菜籽又被收了75.8%的保证金。别小看这些数字,对萨斯喀彻温省、安大略省这些靠农业吃饭的地方来说,这就是一场经济大地震。 加拿大出口中国的东西,说没就没,直接崩盘。更扎心的是,中国一边关着门,一边已经跟澳大利亚签了新单子,5万吨油菜籽,价格还低于每吨600美元。 加拿大这边本以为自己是“不可替代”,结果中国转身就有新伙伴,供应链的韧性让人服气。 这么一来,加拿大国内的压力就爆棚了。省长们坐不住,萨斯喀彻温的斯科特·莫伊、安大略的道格·福特,带头给联邦政府“上眼药”,催着特鲁多赶紧修好对华关系。 农民、企业、地方政客,个个都怕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毕竟,换谁看着手里的订单泡汤都得心疼。 特鲁多的“着急”不是自个儿想“见面聊聊”那么简单,而是背后有一大堆利益集团在拍桌子。经济压力、地方压力、行业压力,一环套一环,让这场“喊话”带上了十足的求救味道。 反观中国这边,态度就很写意了。中方总理早就把话撂得明明白白。要想谈合作,先把“公平、非歧视”的市场环境端上来。 别一边说着友好,一边在5G建设里排挤华为,对中国企业横加限制。关键矿产、高科技领域,加拿大的门槛一座接一座,钢铁关税更是高得离谱。 嘴上喊着“合作”,行动却是处处设防。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把戏,谁还会买账?中方的“已读未回”,其实是再明确不过的信号。没有实质性调整,说再多都没用。 外交场合,冷处理也是一种态度表达。中国没把话说死,但也没给面子。主动权看似在加拿大,其实中国更有底气。 双方诉求摆在桌面上,差别一目了然。加拿大要的是订单、市场和出口,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中国要的是原则、公平和尊重,理性得像一潭深水。 一个讲利益直接落地,另一个讲规则不松口。两边各怀心事,怎么可能一拍即合?大家都想要好处,但没有平等和诚意,谁也不会吃哑巴亏。 其实,冷静下来看看这场僵局,根子还真不在中加两国自己身上。加拿大这几年在对华政策上,基本是被美国拽着鼻子走。 中美交恶的时候,加拿大跟着起哄。美国一喊“遏制中国”,加拿大立马就开始跟进,政策上一会合作、一会限制,自己都拎不清方向。 想在中美之间捞好处,却又不敢对美国说“不”。久而久之,对华政策越来越像“夹心饼干”,两头不讨好。 美国高兴了,中国不理你;中国要合作,美国又瞪眼。加拿大的外交独立性,说白了,早就被牵着走了。 国际上讲究的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现在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任人拿捏的小透明”,澳大利亚、阿根廷、甚至俄罗斯,谁都想分一杯羹。 特鲁多如果还是停留在喊几句“希望见面”,却不愿意在取消歧视性关税、放宽中企准入上动真格,只怕这冷处理还会持续下去。 中国不是没有选择,市场多元化早已成为现实。对加拿大来说,经济损失不是嘴上说说那么轻松,农民的日子、地方的经济、国家的出口,都不是能长期“扛一扛”的小事。 合作的大门开着,钥匙却不在中国手里。中国的底线很清楚,合作要讲规矩,要相互尊重。 今天的中国,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主动权早已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加拿大真想挽回局面,就得拿出实打实的行动,别光靠嘴上功夫。 说到底,国际关系就是现实的,谁能抓住主动权、谁能坚持原则,谁就有最后的话语权。 从订单被取消到“喊话”被冷处理,这场中加交锋其实也是给世界上了生动一课。尊重,是唯一的钥匙。无论是谁,想要合作,都得先把态度摆正,把行动落地。 特鲁多的“喊话”能不能换来会面,恐怕还得看他能不能真拿出点诚意。国际舞台上,没有谁能靠“喊话”换回尊重,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有真正的合作可能。 参考资料:加拿大总理卡尼: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很真诚,至于美国嘛… 2025-09-23 09:37·观察者网 加拿大官员:更多部长要访华 2025-09-20 14:49·观察者网
订单全部被取消,加拿大总理喊话中方见一面,中方已读未回复 谁能想到,堂堂加拿大
飞天史说
2025-09-25 11:40: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