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终于有自知之明了,美国罕见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出现了重大的误判,美媒更是惊讶的发现,中国竟然悄悄的抛售美债。 终于有相关讨论指出,美国方面开始反思,有观点认为特朗普对华战略存在认知偏差,美媒则关注到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的动态。说起最近中美关系的相关话题,总觉得美国那边对一些问题的认知有了新的变化。就在9月19日,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提到中国压根儿没打算取代美国当全球老大,这种把中国当成头号假想敌的思路,存在一定偏差。文章作者点明,美国这些年靠军事施压和经济封锁的套路,对中国来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没搞懂中国真正的诉求。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的那些话,比如要和平发展、共享机遇,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政策导向。结果呢,美国的相关政策走向,影响了从贸易谈判到科技管制的方方面面。 你想想,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采取了不少措施。2018年他启动301调查,指着中国知识产权问题开刀,很快就加征关税,覆盖了上千亿美元的商品。关税战打到2019年,扩展到3600多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品,美国那边农民的损失可不小,大豆堆仓库里卖不出去,政府补贴花了好几百亿。特朗普团队里像纳瓦罗和莱特希泽那些人,推动“脱钩”概念,想把供应链从中国拉走,可盟友们不买账,欧洲和日本在技术出口上犹犹豫豫。2020年签的第一阶段协议,中国承诺多买美国农产品,可执行起来,美国出口没见多,中国转头找巴西了。特朗普的风格就是凭感觉来事儿,高尔夫球场边上发推特,忽略了长远评估。现在回过头看,这些招数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反而让美国自己纠缠在通胀和失业里。 美国相关舆论开始反思,这事儿从《外交事务》的文章就能看出来。作者在华盛顿的智库圈子里讨论时,强调美国得先了解中国实际情况,再谈合作。白宫发言人也间接提及,前任政府的对华框架有认知盲区,导致后续政策失效。说白了,特朗普把中国当成威胁的定位,忽略了中国崛起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发展不是零和游戏,而是给全球包括美国带来机会。可特朗普政府从单极思维出发,没看到这点,政策就带了严重偏见。结果呢,美国的强硬姿态,不仅没逼中国让步,还让盟友离心离德。印度今年5月和美国闹矛盾后,就开始减持美债,去年金砖国家新添了10个成员,都在推替代支付系统。 再来说说美媒最近关注的那件事儿,中国减持美债。这不是新鲜事儿,但7月份的规模让美国媒体有点儿关注。美国财政部9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当月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量掉到7307亿美元,这是自2008年12月以来最低点。算下来,一个月减持了差不多1800多亿人民币。美债前三大海外持有国里,日本和英国还在增持,中国却连着第四个月减持。路透社和彭博社的报道都指出,这反映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调整。央行那边,连续10个月在买黄金,储备量已经超过2200吨。黄金这东西,不受单边制裁影响,能对冲美元风险,尤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里。 中国减持美债的节奏其实从2022年4月就开始了,那时候持仓跌破1万亿大关。近期上半年有点儿小反弹,但7月减持幅度较大。为什么这么做?一方面是地缘风险评估,西方冻结俄罗斯资产后,中国外汇局就更注重分散。另一方面,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成了相关调整的方向。中俄贸易链条现在基本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本月初俄罗斯正式加入中国CIPS系统,绕开西方金融相关渠道。俄罗斯农业银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在俄罗斯跨境交易占比已经到40%。这不光是中俄的事儿,全球相关趋势都往这儿走。金砖国家加速开发区块链支付平台,去年10个新成员加入,今年步伐更快。欧盟和美国扣押俄罗斯资产后,这些国家推动货币多元化的速度明显提了档。 美国那边,关税战打到现在,盟友一个个掉队。印度减持30亿美元美债,转向本地基建。G7内部对二级制裁意见不一,德国和法国担心能源价格反弹。特朗普当初威胁中国买美国大豆,不让进口俄罗斯石油,几轮谈判下来,他连对中国直接喊二级制裁都不敢了,转而压欧盟和G7。结果,美国通胀率7月到4.2%,失业率5.1%,中西部农场大豆烂仓库里,中国上半年相关对话恢复了,可美国国内经济窘境没变。供应链中断推高进口成本,美联储主席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说这是大问题。问题。
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终于有自知之明了,
恰似江楼月
2025-09-25 14:32: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