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航向:从"老窖"到"新舟",科技才是压舱石 “9.24”行情一周年之际,刘纪鹏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发展也要靠高科技,你就不能再老买白酒了吧。“突然让我想起"沪市保卫3000点"时的蓝筹股崇拜。资本市场的生态更迭就像长江水,当年追捧钢铁煤炭的"老前辈"如今成为坚守白酒银行的"老登”,这场代际投资观的碰撞其实揭开了中国股市底层逻辑的质变。 用白酒银行等传统产业撑起A股,本质上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当传统基建、消费升级需求叠加人口红利,茅台们的高确定性、强现金流恰似大旱中的甘霖。但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不能说这种模式就不对,市场自带价值发现功能,涨什么是资金的自我选择,并不是靠着刻意的引导 来改变资金的投向。2024年后这一模式已现疲态:白酒板块年化营收增速从17%降至7%,银行股净资产收益率跌破10%,传统行业PE估值普遍压缩至个位数——这艘载着GDP巨轮的大船,甲板下面渗水了。当电子行业总市值反超银行,当寒武纪股价时不时超越茅台,当宁德时代的总市值超越茅台时,我们已经深切体会到A股市场的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技当家的时代已经来监,当AI的大潮席卷全球时,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已不可阻挡。我们不要被眼下科技板块股价的大涨而吓倒,想想看,美股科技七巨头哪一个不是从低位涨起来的呢? 反观纳指七巨头用3.7万亿美元市值托起美国经济的创新天花板,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45%、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超60%的产业现实却在资本市场长期倒挂。这种现象的背后不仅是估值体系错位,更暴露了资本分配效率的缺陷:某光模块龙头近三年研发支出相当于17家白酒企业总和,但机构持仓占比不足五粮液单只个股的三分之一。 从宏观视野看,中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四重变轨":一是国家产业政策从追赶型向引领型切换,2025年科技研发投入强度目标2.8%背后需要万亿级资本配套;二是注册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退市新规淘汰的700余家企业腾出的资金必须找到新载体;三是投资者结构巨变,90后基民占比突破四成,其风险偏好天然倾斜科技成长;四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倒逼硬科技突围,新能源、AI、量子计算的产业能级已非传统估值框架能承载。 当然,科技投资绝非"无脑冲"。2024年某自动驾驶公司上市即破发、科创板三年解禁潮带来的波动都在提醒:需要建立真正的"科研—资本"共生体系。让专精特新"小巨人"与产业链龙头形成梯度;借鉴SBIC计划,用政策性资本撬动社会风险投资;更重要的是完善做市商制度,让科创板的流动性真正匹配其战略定位。 当分析师用"老登"解构价值投资的路径依赖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代际认知冲突,更是市场进化论的自然选择。中国股市的航向早已明确——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才是经济转型的压舱石,但这艘巨轮的转向需要政策航道、资本罗盘和产业风帆的协同发力。白酒或许仍是宴席上的玉液,但在资本盛宴的主桌上,端坐的终将是承载国家竞争力的科技旗舰。
中国股市的航向:从"老窖"到"新舟",科技才是压舱石 “9.24”行情一周年之
袁绍八点
2025-09-25 18:45:32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