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刊物再爆歼-10CE猛料:没用预警机引导,一个平A就击落阵风 英国著名的航空杂志《空军月刊》在巴空军高层进行采访后,发布了一篇关于印巴空战的深度报道,透露相当多的细节。 这场空战压根不是什么"大招对决",而是中国战机单机性能的赤裸裸碾压。 英国《空军月刊》对巴空军高层的专访捅破了最关键的窗户纸——巴方当天出动的不是能和歼-10CE无缝衔接的中国ZDK-03预警机,而是瑞典爱立眼预警机。 这就意味着歼-10CE从发现目标到导弹命中,全程都得靠自己,没法指望预警机的数据链"开外挂","平A"击落,本质就是靠硬实力说话。 先说说这场对决的技术背景有多残酷。巴基斯坦空军的装备体系里存在两条数据链"平行线":瑞典预警机和F-16、幻影5用的是Link16,而中国ZDK-03预警机和歼-10CE、枭龙靠的是Link17。 这种体系分割本来是个隐患,爱立眼预警机根本没法引导歼-10CE发射的霹雳-15E导弹,等于把歼-10CE扔进了"单打独斗"的战场。 但恰恰是这种"劣势",反而成了检验真实战力的试金石——没有预警机370公里探测距离的加持,没有数据链双向传输的助力,歼-10CE硬是靠自己的机载雷达先一步锁定了阵风。 霹雳-15E这枚导弹的表现更是让西方跌破眼镜。珠海航展公开的数据摆着呢:长3.996米,直径20.3厘米,重量不到210公斤,最大射程145公里,速度4马赫,还带着有源相控阵引导头和双脉冲发动机。 这些参数不是纸上谈兵,在2025年5月的空战里,它直接实现了"连续阵斩"。要知道阵风挂载的"流星"导弹号称射程超150公里,但实战中却被霹雳-15E抢了先手,关键就在于歼-10CE的雷达火控系统和导弹的协同效率。 当阵风还在依赖预警机指引时,歼-10CE已经完成了从发现到发射的全流程,这种"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优势,在超视距空战里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被击落的阵风可不是什么"弱鸡"版本。印度引进的阵风是经过深度改装的,号称具备"核打击能力"和"全面战场感知",但在歼-10CE面前却像个没还手之力的靶子。 巴空军透露,实战中歼-10CE不仅击落了阵风,还顺手收拾了米格-29和苏-30MKI,一次性完成"五连杀"。 这可不是靠运气,而是体系化设计的胜利——歼-10CE的航电系统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工作,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直接压制了阵风的电子战系统。 当霹雳-15E以4马赫的速度扑向目标时,阵风的规避动作根本来不及,双脉冲发动机带来的中段机动性,让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死死咬住目标。 最让西方震撼的还不是这场胜利本身,而是歼-10CE还不是"完全体"。中国空军自用的歼-10C比出口版强在哪?光看导弹就知道——外媒推测解放军的霹雳-15射程能到200公里,比出口的霹雳-15E足足多出55公里,这意味着自用版的超视距打击范围又扩大了一圈。 而且歼-10C在雷达功率、航电系统集成度上都比CE版更胜一筹,换句话说,巴空军手里的还只是"减配版",就已经能碾压阵风这种西方四代半战机的标杆。 更扎心的对比还在后面。在解放军的装备序列里,歼-10C甚至算不上"顶流",它更多时候承担的是"体系内协同"的角色。 比它更强的歼-16、歼-20、歼-35早就形成了战斗力,这些机型要么具备隐身能力,要么拥有更强的载弹量和态势感知,构成了多层次的空中作战体系。 歼-10CE的实战表现,不过是中国航空工业实力的"冰山一角"——当西方还在质疑中国武器"没有实战检验"时,歼-10CE用战绩给出了答案;当印度还在炫耀"阵风无敌"时,战场数据已经打了脸。 这场"平A"击落的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空战胜利。它证明了中国战机的设计理念已经从"追赶"转向了"引领",不再需要依赖预警机等外部体系支撑,单机性能就能和世界顶尖战机掰手腕。 霹雳-15系列导弹的通用性更是关键,从歼-20到歼-10C,从海军的歼-15T到隐身的歼-35,这种"一弹多机"的体系化设计,让中国空军的整体作战效能呈几何级提升。 反观印度,花了天价引进的阵风却连数据链都没法和其他装备兼容,这种"万国牌"装备的短板,在真正的实战中被无限放大。 歼-10CE的胜利不是偶然,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积累的必然结果。从当年的歼-7、歼-8到如今的歼-20、歼-10C,从霹雳-12到霹雳-15,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这次"平A"击落阵风,不过是给世界提了个醒:中国的军工产品早已不是"廉价替代品",而是经得起实战考验的硬通货。 当西方还在抱着冷战思维看中国武器时,战场上的胜负已经给出了最客观的评价——实力从来不是靠吹嘘,而是靠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重要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歼10CE战机与阵风战机在没有预警机帮忙的情况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