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胖东来赢麻了!本来招20个刑释人员,结果面试了30个,都被胖东来当于东来说:

潮流密码我来解 2025-09-27 02:10:19

这波胖东来赢麻了!本来招20个刑释人员,结果面试了30个,都被胖东来当于东来说:他们已经为自己犯过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不应该被社会遗弃,也不应该被看低,更不应该被嘲讽为“废物”……不应该用过去的错误,让他们的人生一直低人一等。 据观察者网9月24日报道,招聘会当天,30名刑释人员坐在面试室中,手里攥着简历,表情里夹杂着紧张与一丝期待。 这些纸张边缘的皱褶,诉说着他们求职路上屡屡碰壁的过往:因为过往的犯罪记录,他们频繁遭遇就业歧视,求职被拒几乎成了常态。 然而,胖东来的这场招聘却完全不同。为了让这些求职者感受到尊重,企业特意准备了充足的茶水、点心和纸巾,工作人员细致地讲解了企业文化,以及岗位的匹配要求。 更为暖心的是,创始人于东来在现场直言:“工作是重新融入社会的起点,在这里,你们首先是求职者,而不是被标签化的刑释人员。” 最终,在面试结束的当天,胖东来直接宣布30人全部录用,无人落选。入职后,企业制定了详细的帮扶举措,例如提前预支工资帮助解决租房问题,为他们提供专项技能培训等,力求从各方面减轻这个特殊求职群体的生活压力。 根据统计,每年都有数十万刑释人员重回社会。但受限于“前科标签”,再就业率长期低迷,甚至不足40%。 其中,约三成刑释者会因为企业要求的“无犯罪记录证明”而直接被拒之门外,这种隐性反歧视也让许多人的生活陷入绝境。 更加严峻的是,这些再就业难的刑释者中,一部分会因为缺乏稳定的生活收入而再次滑向犯罪道路。 正如某司法工作者所说,“无法融入社会,是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像胖东来这种敢于向他们伸出援手,提供公平竞争机会的企业,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树立了标杆。 毕竟不少人的犯罪过往并非出于天生的恶意,而更多是因为一时错误或者环境所迫。比如有的人可能是因经济压力参与轻微经济犯罪,有的人仅仅是法治意识淡薄卷入帮信罪。 但在社会公众的刻板印象里,他们往往被“一棒子打死”,哪怕刑满释放,也难以洗白过去。这次招聘正是对这种偏见一次有力的反击,也让人们看到,即使是错过一次机会的人,也依然可以被接纳与包容。 当招聘消息爆出后,网络上不少网友对胖东来的行为表达了赞扬,但也不乏质疑声音。有些人担心,如此公开为刑释者提供岗位,会不会强化群体标签?也有人担忧,如果招聘门槛降低,可能会对企业安全和整体运营构成风险。 实际上,胖东来早已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些疑问。企业强调,这批刑释者的录用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招聘对象主要集中在涉及轻微法律行为的群体,例如过失犯罪或短期经济犯罪,而对于暴力犯罪或者其他社会攻击性问题,企业则会谨慎排除。 这种招聘并非“无条件接收”,而是以慎重评估为前提的接纳,以最大程度保证企业员工、顾客及社会群体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胖东来的招聘也并非是一次性的“姿态”,而是计划性地设立了后续支持体系。 而且企业内部还专门开设了针对刑释人员的技能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快融入工作,提升职业竞争力,同时设立了就业保障基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毕竟企业的善意,在规范化管理中被牢牢嵌入,这已经远超简单的招聘启事,而是对社会温度的一种再注解。 一次暖心的招聘会虽然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长远来看,刑释人员再就业的问题显然不能仅靠个别企业扛起解决大旗,更多系统性支持的缺位,才是这一群体需要突破的壁垒。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政策松绑。比如云南红河州取消了将“无犯罪记录证明”作为就业前置条件的规定,优先将刑释人员安置在公益性岗位;上海市也通过立法明确,除特殊岗位外,企业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犯罪记录证明。 与此同时,司法部门与社会力量也在提倡对刑释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例如湖北和四川等地监狱已经开始与外部企业合作,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班,帮助临释人员掌握点亮“未来”的职业工具。而从招聘扩展到社会观念的革新,反歧视的持续宣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胖东来的招聘背后,是温暖与理性的结合。这并非单纯的企业营销,而是一场社会重大议题的小范围演绎。它告诉我们,在这些犯过错却努力改过自新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希望,也可以为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 其实,这不仅仅是对刑释人员的二次机会,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提醒:在快节奏、高风险的世界里,能够彼此关怀并展开接纳的手,才是社会最珍贵的财富。 正如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所说,“任何形式的包容,终会为社会创造超乎想象的效益与福祉。” 主要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5.09.24 关于胖东来面试30名刑释人员,“全部录用”的报道

0 阅读:0
潮流密码我来解

潮流密码我来解

潮流密码我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