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岁丧母,4岁被通缉,8岁被关大狱,10岁沦为乞丐爬行十多公里,四十年后却两

岁月如歌之坊 2025-09-27 11:21:04

*他3岁丧母,4岁被通缉,8岁被关大狱,10岁沦为乞丐爬行十多公里,四十年后却两次为新中国掀起“核巨浪”! 他是彭士禄,农民运动先驱彭湃的儿子,三岁那年,母亲蔡素屏为革命牺牲,四岁时,父亲彭湃也倒在敌人枪口下。 国民党把这个幼童列为通缉对象,扬言要斩草除根,八岁时他被捕入狱,狱卒的打骂成了童年记忆的底色,出狱后四处流浪,十岁那年甚至要爬行十多公里乞讨求生。 这个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孩子,被周恩来记挂在心,1940年,周恩来通过地下党辗转找到他,拉着他的手说,终于找到你了,你长得很像你父亲。 随后把他送到延安求学,后来又安排他去苏联深造,1956年,陈赓大将问他愿不愿改行学原子能,他只说,只要祖国需要,从此一头扎进核动力领域。 四十年后,他带领团队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又主持建成大亚湾核电站,两次为新中国掀起核巨浪,这样从地狱爬向巅峰的人生,是不是让人既心疼又震撼? 从烈士遗孤到通缉犯,这背后是反动派的残酷与怯懦,彭湃烧毁田契散尽家财闹革命,触动了旧势力的根基。 他们不敢直面革命洪流,便将怒火发泄到一个幼童身上,这种卑劣行径恰恰印证了革命的正义性,也让彭士禄的苦难有了更沉重的意义。 那些年,地下党组织一直在暗中保护他,连贯等革命者冒险收留,普通百姓也曾偷偷接济,这些善意成了他黑暗童年里的微光,更让他读懂父亲毕生追求的人民立场。 周恩来找回烈士遗孤,不止是挽救一条生命,更是守护一份革命火种。 周恩来与彭湃在革命早期结下深厚情谊,彭湃牺牲前写下的最后一封信就是给周恩来的。 这份承诺与牵挂,让他不遗余力寻找彭士禄,把他送到延安,叮嘱他继承先烈遗志。 延安的岁月里,彭士禄第一次感受到安稳,也立下为人民学习的誓言。 后来送他去苏联留学,选择核动力专业,每一步安排都紧扣国家需要,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关照,是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事业的接力传承。 中国核潜艇之父的诞生,是时代选择与个人奋斗的必然,1958年彭士禄学成回国,接手核潜艇项目时,手里只有几张模糊的图纸。 没有专家指导,没有外援支持,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他带着团队钻进四川大山里的基地,吃着窝窝头,用计算尺和算盘演算海量数据。 他建立的静态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成了破解难题的关键。 1970年,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他连续五天五夜没合眼,瘫坐在椅子上。 四个月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艇上四万六千个零部件,没有一颗外国螺丝钉,这份从零到一的突破,源自他把命豁出去的拼劲,也源自对祖国的绝对忠诚。 中国海基核威慑的飞跃,始于彭士禄奠定的核动力基础,核潜艇的核心是核动力装置,没有可靠的动力系统,水下核打击能力就是空谈。 彭士禄带领团队攻克的压水堆技术,让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 1974年长征一号核潜艇入列,中国从此有了水下战略威慑力量。 这种二次核打击能力,让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多了份底气。 如今的096型战略核潜艇能走向深海,追溯根源,都离不开当年彭士禄团队种下的种子。 这份安全保障,是他用半生隐姓埋名换来的。 从苦难中崛起的科学精神,在彭士禄身上有最生动的体现,他的童年没有书本,却在延安把学习当成救命稻草。 留学苏联时,为了不辜负国家的80卢布课时费,他每天学到凌晨,三十六门课程三十三门优秀。 搞核潜艇时,胃被切除四分之三,术后一个月就重返岗位,他常说,做技术大事要清清楚楚,对名利得失要难得糊涂。 晚年把百万港元奖金捐出设立创新奖,临终前要求不抢救,骨灰撒入大海。 这种精神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他用一生证明,科学的底色是爱国,科研的动力是奉献。 彭士禄曾说自己一辈子干了两件事,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这两件事都关乎国家命脉,核潜艇壮国威,核电站惠民生。 他的人生轨迹,藏着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密码,藏着革命者后代的初心传承。 那些吃过的苦,都成了照亮前路的光;那些付出的爱,都化作了护佑家国的盾。 这样一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的科学家,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吗? 大家从彭士禄的故事里,读懂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岁月如歌之坊

岁月如歌之坊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