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为什么会把幼崽踢出窝?一位60岁的农村老人告诉我,掉下窝的燕子千万不要用手捡

如梦菲记 2025-09-27 15:44:27

燕子为什么会把幼崽踢出窝?一位60岁的农村老人告诉我,掉下窝的燕子千万不要用手捡,因为幼燕一旦沾染了陌生的气息,就会被其他燕子排斥、驱逐,甚至直接啄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燕子在人们眼中一直是吉祥的象征,每到春天,伴随着气温回暖,它们便会从遥远的南方迁徙回来,选择房檐下作为栖身之所。   这样的地方遮风避雨,远离地面潜藏的蛇、黄鼠狼等天敌,又紧邻人类活动的环境,安全系数更高,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与燕子为伴,从早晨的叽喳声里感受到生机勃勃,也在传统观念里把燕子视作好运的象征。   进入夏季,正是燕子繁殖的高峰期,它们用泥巴混合草茎,搭建起一个个看似简陋却坚固的窝,每一对燕子夫妇都在这个时期拼尽全力喂养后代。   雏燕们像小小的肉球般躺在窝中,张开黄黄的嘴,急切等待食物,父母每日要捕捉数百只昆虫,蚊子、苍蝇等成了它们最主要的猎物,一来一往间,家庭似乎显得热闹非凡,然而这份热闹的背后却并非完全和谐。   许多人常常会发现,地面上偶尔会出现一只掉落的小燕子,它们羽毛未丰,眼睛尚未完全睁开,显得无助又脆弱,很多人下意识想要将其送回巢穴,认为这样才能保全一条生命,但事实却没有想象中那般简单,燕子之所以会将幼崽赶出窝,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最常见的情况便是疾病,燕子雏鸟抵抗力极差,很容易感染鸟螨或吸血蝇等寄生虫,一旦寄生虫在体表繁殖,幼鸟便会出现衰弱、进食困难等情况。   燕子父母在发现问题后,通常会忍痛将其踢出巢穴,这样的行为看似残酷,却是为了保护其余健康的幼鸟,避免整个巢穴陷入危险,这是一种本能的取舍,也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体现。   另一种情况则与竞争有关,燕子每次能孵出四到六只幼崽,窝中狭小,食物有限,父母也不可能兼顾所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强壮的雏鸟会占据优势,而弱小者就可能被排挤。   兄弟姐妹之间的推搡和争夺,会让一些小个体最终被挤出巢穴,对于燕子父母来说,它们也只能优先喂养更有希望成活的后代。   除了疾病和竞争,意外也时常发生,雏鸟在窝里成长到一定阶段,羽毛逐渐生长,翅膀开始扑腾练习,有时它们在探身索食或排泄时失足,就会掉落地面。   这类幼鸟不一定是被遗弃,而可能只是暂时离开了巢穴,父母往往会在附近盘旋观察,待幼鸟安全后继续喂养,只是在人类眼里,很容易误判为“被抛弃”。   正因如此,如果人类贸然用手去捡起幼鸟,再放回巢穴,就会引发新的风险,雏鸟一旦沾染陌生的气味,巢中的亲鸟会敏锐察觉,从而产生强烈的排斥。   严重时,不仅这只幼鸟会被彻底驱逐,甚至可能遭到其他燕子的攻击,直接被啄死,换句话说,本是出于好心的举动,最终却断送了幼鸟的生路。   那么当我们真的遇到落地的小燕子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首先应当保持冷静,不要急于上手,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观察,看巢中是否仍有亲鸟往返,是否有成鸟在周围徘徊,如果亲鸟依旧在照看,那就无需干预。   倘若确认小燕子受伤或被彻底遗弃,可以在阴凉处准备一个小盒子,垫上柔软的旧布,将其轻轻放入,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此后要继续观察,若长时间没有成鸟出现,再考虑联系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或救助站。   这种方式既能给小燕子一个缓冲的机会,又能避免人为气味干扰,对于那些进入学飞阶段却意外摔落的幼鸟,更应该保持距离,因为它们往往能在父母的带领下自行恢复,不需要外界过多帮助。   人与燕子相处已数千年之久,从甲骨文里的“燕来”,到今日屋檐下的泥巢,这种鸟类一直与人类的日常紧密相连。   老一辈留下的经验并非全然是迷信,而是观察生活、理解自然后凝结的智慧,掉落的小燕子不能随意去捡,这句话提醒人们既要怀有怜悯之心,也要懂得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或许这就是人与燕子之间最深的默契,我们提供安静的屋檐,它们回报清新的夏日和没有蚊蝇的夜晚,守护这种和谐,并非一味干预,而是学会在必要时放手,让自然完成它自己的选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昆明市林草局——老人说“掉窝的燕子千万不能捡”,这到底是为什么?

0 阅读:4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