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波兰这次掰腕子,波兰输在拿自己的办事效率衡量大国的水平!他以为卡住中欧班列,就是卡住物流通道,而且中方开启其他通道也需要大把时间,所以中方只能低头。
说白了,波兰这次想靠卡住中欧班列逼中国低头,根本是拿自家“走一步看一步”的办事逻辑,猜不透大国早铺好的后手棋,他以为攥住一条物流线就能拿捏中国,却没料到自己反而给中国的北极战略递了个“顺理成章”的契机。
熟悉中欧班列的人都清楚,波兰手里那点“筹码”,其实就是马拉舍维奇中转枢纽,不少从中国西部出发的班列,会在这儿换轨再往欧洲腹地走。
波兰可能觉得这是个“命门”,却没想想中国早没把所有希望押在这一个点上,之前中欧班列就有三条主通道:西通道走新疆穿中亚,中通道过蒙古连俄罗斯,东通道从黑龙江接远东。
而且波兰卡的顶多是西通道里的一段,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早商量好备用路线,比如从哈萨克斯坦转道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再往德国、法国走,只是之前没大规模启用。
现在波兰这么一闹,这些备用路线反而快马加鞭跑起来,上周还有报道说,从内蒙古出发的中通道班列,货运量比上个月涨了近两成,根本没受太大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北极那块的变数,以前中国不是北极圈国家,想参与北极事务总得多顾及“师出有名”,顶多在联合国里提提北极治理的“共同责任”,或是靠科研合作刷点存在感。
可现在波兰一封路,情况不一样了,中国再提“保障中欧物流安全”,要打通北极航线,就没人能说什么了。
要知道北极航线可不是小打小闹,从中国大连港到德国汉堡,走北极比走苏伊士运河近3000多海里,时间能省12天左右,运费还能降15%,但走这条线有个硬要求:得有核动力破冰船。
常规动力的“雪龙2”号虽然能闯冰区,可续航只有1.2万海里,在北极待不了太久,核动力的不一样,加满一次燃料能跑20年,冰厚3米的区域都能闯。
国内江南、大连那些船厂,连航母、万吨大驱都能造,核动力破冰船的技术储备早有了,现在借着“保障物流”的由头,接下来肯定要加速造,这哪儿是波兰当初能想到的?
其实说到底,中国做事从来不是“走一步算一步”,“一带一路”说的“海陆并进”早不是口号。
早几年就跟俄罗斯合作北极LNG项目,把能源运输和航线绑定;跟冰岛、芬兰这些北极圈国家也签了物流合作协议,连北极科考站都升级了设备。
波兰可能习惯了“掐住一个点就有主动权”,却没明白大国的逻辑是“铺一张网”,一条线堵了,其他线自然能补上,甚至还能借机会把之前没好推进的事往前赶。
这不是说中国多强势,而是几千年下来,“运筹帷幄”早成了做事的习惯,小国可能觉得“卡住通道”是大招,可在大国眼里,这顶多是个“调整布局的契机”。
现在波兰这步棋落了地,接下来大家都看着中国的动作,是先让核动力破冰船的图纸更快落地,还是先跟俄罗斯敲定北极航线的货运班次?大家觉得哪一步会先走?评论区里来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