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胜防!”浙江杭州,一女子突然接到了贵州老家警方的电话,声称她被列为了网上在

潮流密码我来解 2025-09-27 16:15:32

“防不胜防!”浙江杭州,一女子突然接到了贵州老家警方的电话,声称她被列为了网上在逃人员!女子第一反应就是自己遭到诈骗了,然而她为了确认一下,就拨打了当地的报警电话,结果却被当场控制!网友:这些骗子太可恨了。 据环球网9月24日报道,事情发生在9月中旬。女子的平静日常被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来电者自称是贵州老家警方,开口就冷冰冰告知她“涉嫌帮信罪”,已经被列为网上在逃人员,并要求她立即找个安静的地方配合调查。 听到这样的消息,她心头一动,第一反应是:遇到骗子了。 这几年,各种冒充公安、法院、通信局的电话诈骗屡见不鲜。女子早已耳濡目染,也习惯性对类似电话保持警惕。 尤其当对方要求“配合调查”时,她更是顿生警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每天上班下班的普通人,连老家都很少回,怎么就能成为“网上追逃对象”?想到这里,她冷静挂断了电话。 可在排斥的同时,她隐约还是有些疑虑:万一这件事是真的呢?不想凭空惹来麻烦,她拨打了杭州本地110报警电话,以核实真伪。 她甚至在电话里主动提到:“我怕这是诈骗,但如果不是,是不是有什么误会?”这一问,误会立刻清零,也将她推向了事态的“高潮”。 接警民警迅速赶到女子所在的公司楼下,在简单核查女子相关信息后,将她当场控制住,并带回派出所进一步调查。事实证明,她确实是因涉嫌“帮信罪”,被广东警方列为了网上在逃人员! 这一结论如“晴天霹雳”让她错愕不已。自己平日活得小心翼翼,连法律边缘都没蹭过,怎么就牵扯到“刑事案件”了?直到听了警方的还原,她才明白问题出在几个月前的“刷流水”上。 原来,半年前她通过网络平台申请贷款,当时客服告诉她因流水不足无法批贷,建议她提供银行卡和身份证复印件,寄到公司由工作人员帮忙“补流水”。 客服的语气十分专业,还一再保证“流程正规”。她经不住劝说,将银行卡和相关材料寄了过去。结果她不仅没收到贷款批复,连客服也失去了联系。她当时以为是平台问题,也没认真追究,更没想到要挂失银行卡。 正是这些被寄出的个人信息和银行卡,被犯罪分子拿去从事诈骗活动,涉及资金流水全部挂在她名下,最终累积到触发了警方系统的“追逃令”。她这才明白,哪怕毫不知情,但她的行为已经让她变成了共犯角色。 要知道,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是近年来一个高频出现的刑事罪名,也是对电信诈骗分子提供资金转移、网络技术支持的相关人员的法律严格惩治。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提供支持的人员,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甚至追缴个人违法所得。 而且从警方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女子的情况虽属无心,但因为未能及时处理银行账户,导致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操控,因此她仍在“帮信罪”的构成环节中占了一席之地。 这一教训让她真切感受了一点:防范诈骗不仅是拒接陌生电话、删除短信这么简单,还需要充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涉及银行卡和身份证件的场合。 从这件被冤枉为嫌犯的故事中,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守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钥匙不能轻易借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也同样如此。在任何要求提供重要账户信息的请求下,我们都应有基本的警惕。 毕竟正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不会要求寄送个人银行卡或其他关键材料,任何声称“帮刷流水”的机构都值得怀疑。 而且对于任何要求透露身份敏感信息、电汇操作的请求,先三思后行,直接拨打公安热线或核实清楚。 最为主要的是,不要出借、转卖银行卡和电话卡,任何人仅凭这些两项物品,均可能让你无知犯罪。 很显然,诈骗分子的手段在不断升级,个人的安全防线若始终薄弱,就会频频埋下隐患。正如公安提示的那样,与其事后追悔,不如提前行动,防范于未然。 原文登载于环球网2025年09月24日关于《杭州女子打电话报警:他们说我是在逃人员,是诈骗吧?民警回复亮了》的报道

0 阅读:368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09

用户11xxx09

2
2025-09-27 23:30

她的银行卡是被人骗去的,她并没有犯罪的动机,而切还是她自己报警,对整个过程毫不知情,何罪乏有?

夜阑珊 回复 09-28 02:34
打个比较严肃的比方:热心的大学生帮向她求助的中年妇女携带了一件行李进去车站,安检人员在这件行李内搜出毒品,该大学生因携带毒品被判刑。这位大学生真的很冤,但再冤也被判刑了。

猜你喜欢

潮流密码我来解

潮流密码我来解

潮流密码我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