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霹雳15虽然打下了阵风,但是不代表中国武器比西方先进,阵风是输在了没有体系支持。 新媒的这番说辞,简直是偷换概念!现代战争本就是“武器+体系”的协同作战,哪能把两者拆开来谈? 就拿巴方使用中国歼-10CE(配霹雳-15)与印军阵风的对抗来说,巴方确实依托预警机、数据链形成了体系支撑。 但如果没有歼-10CE的雷达性能、隐身设计,没有霹雳-15的射程优势,再完善的体系也没法实现“静默猎杀”,更别提干净利落击落阵风了。 况且,在这场对抗里的核心武器硬参数,可不是靠“体系”就能凭空补的差距。歼-10CE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能到240公里,还能同时跟踪12个目标并锁定6个;而阵风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仅160公里,多目标处理能力也弱于歼-10CE。 对抗时,巴方预警机先发现阵风编队,把数据传给歼-10CE后,歼-10CE能靠着雷达优势,在阵风探测范围外保持“安全距离”;反观阵风,直到被霹雳-15锁定,雷达才捕捉到模糊信号,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再看导弹性能,霹雳-15的最大射程超过150公里,采用双向数据链+主动雷达制导,抗干扰能力极强——就算遇到阵风释放的电子干扰,也能通过预警机修正航线,精准命中目标; 而阵风挂载的“流星”导弹,虽然标称射程相当,但实际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抗干扰能力明显不足,此前欧洲内部测试时就出现过“受干扰后偏离目标”的情况。 这场对抗里,巴方仅用少量电子干扰,就让“流星”失去了威胁,这正是霹雳-15硬实力的体现,跟“体系”是否帮忙无关。 新加坡媒体说“阵风输在没体系”,可印军当时也配备了以色列制预警机和数据链,并非“无体系可用”。 问题出在印军体系与装备的兼容性上——他们的预警机无法与阵风实现实时数据共享,阵风飞行员只能依赖自身雷达搜索,而歼-10CE的局部隐身设计,让其雷达反射面积比阵风小近一半,阵风雷达自然难以捕捉。 反观巴方,歼-10CE与预警机、数据链的兼容度极高,数据传输延迟不到0.5秒,这既是体系优势,更是歼-10CE在设计时就考虑的“体系适配性”,本身就是武器性能的一部分。 更双标的是,新加坡媒体这套“武器不算赢,体系才算”的逻辑,从不用在西方武器上。此前美国F-22在叙利亚击落战机,靠的也是预警机引导+超视距导弹打击,没人说“F-22不先进,是靠体系”; 欧洲台风战机在演习中击败俄制战机,同样依赖数据链配合,也没人质疑“台风性能不行”。唯独中国武器打赢了,就把功劳全归给“体系”,刻意忽视歼-10CE、霹雳-15的硬实力,这显然是对事实的选择性解读。 现代空战的核心逻辑,从来都是“好武器支撑好体系,好体系放大好武器”。如果武器本身性能落后,再完善的体系也没法“无中生有”——比如让一架二代机靠体系打赢五代机,根本不可能。 歼-10CE和霹雳-15的胜绩,恰恰证明中国武器既能在性能上比肩西方顶尖装备,又能深度融入现代作战体系,这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不是靠“体系”就能掩盖的。 说到底,新加坡媒体的说法,本质上是不愿承认中国军工的进步。如今中国武器早已不是“靠模仿”的阶段,从雷达、导弹到整机设计,都有自主核心技术支撑,实战化对抗的胜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霹雳15虽然打下了阵风,但是不代表中国武器比西方先进
瑶风拂素笺
2025-09-28 00:55: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