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姚连蔚被免职,此后他回到了西安昆仑机械厂,重新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不久后,厂里为他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理由是避免产生不好的影响。 姚连蔚1935年出生在陕西西安附近一个贫农家庭,那时候日子苦,家里勉强温饱。他小时候读到初中,就辍学帮家里干农活,还出去摆过几天小摊,尝尽底层生活的酸甜。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年纪小,眼睛却亮堂堂的,总想着投身军队。1950年抗美援朝打响,15岁的他心痒难耐,好几次跑到村口报名点,可总被年纪小挡回来。直到1951年5月,16岁的姚连蔚终于过关,背起包裹加入志愿军运输连,奔赴朝鲜战场。 在那片土地上,他扛着补给箱,跟着部队跋山涉水,亲身经历了炮火洗礼。志愿军打得顽强,姚连蔚也一步步适应下来,从新兵磨炼成合格战士。1953年停战后,他随队凯旋回国,船上颠簸,他望着海平面,脚踏实地的感觉回来了。1954年转业,他分到西安昆仑机械厂,也就是后来的847厂,当起学徒工。厂里机器轰鸣,他从零起步,学车床操作,每天围着机床转,双手磨出老茧。出身农家的他,干活卖力,从四级车工干起,很快就上手。 几年下来,姚连蔚的表现亮眼,连续拿下先进工作者和生产突击手称号。1960年5月,他正式入党,那一刻,他从普通工人变成车间指导员,负责带队和技术指导。厂里活儿不轻松,他巡视生产线,检查零件精度,推动大家提高效率。那些年,陕西工业底子薄,他这样的基层骨干,帮厂子渡过不少难关。说白了,他不是天生领导材,而是靠实打实的汗水,一点点往上爬。这段日子,奠定了他后来的基础,也让他在厂里站稳脚跟。 1967年,社会大变,姚连蔚抓住机会,成了西安工联的头头。那年9月,胡家庙一带冲突激烈,他指挥工联成员应对,事后坐上厂革委会副主任的位置,手握实权。工厂运转,他签文件、调资源,日子忙碌起来。1969年4月,九大在北京开,他作为厂代表出席,当选候补中央委员。会场庄严,他举手表决,回来后调进陕西省委,任常委。办公室堆满报告,他批阅不停,参与省里决策。1973年十大又开,他再次当选候补中委,顺势出任陕西省总工会主席。 工会工作范围广,他布置任务,推动工人权益,声音在大会堂回荡。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885名代表齐聚,姚连蔚名列其中。选举结果出来,他当选副委员长,正式步入副国级行列。那两年,他每月领58元工资,人事档案还挂在陕西厂里,身份尴尬却显赫。巅峰时刻,他出席会议,参与国家事务,陕西老家的人提起他,都觉得光荣。这一路,从车床到主席台,靠的是时代浪潮,也离不开个人机缘。 可好景不长,1976年形势逆转,姚连蔚开始失势。1977年,他被停职审查,办公室空了,北京的日子戛然而止。审查过程长达两年,期间他待在西安,日子低调。1979年,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决定免予起诉,尤其是对胡家庙那段免了。他职务全免,从高位跌落,收拾行囊回昆仑机械厂。厂大门一进,他脱下外套,站到车床前,重新当普通工人。机床转动,他调整刀具,加工零件,动作熟练却低头不语。工友们继续干活,他融入其中,早晨擦机床,下午检查尺寸。 厂里安排他回岗,本意是回归劳动,可没几天,领导找他谈话。办公室简陋,他坐下听说明。手续很快办,提前退休,理由直白:避免不良影响扩散。他签字交出,工具箱一收拾,就离开了车间。五十出头的年纪,本该继续干,可厂子顾虑多,宁可让他走人。退休金按普通工人标准发,他拿着文件,步出大门。从副国级到基层一员,这落差大,却也真实。厂里一台车床空了,他的生活圈子缩回家庭。 1984年,姚连蔚党籍被开除,那年他已退休在家。没了职务,他把精力转到日常琐事。家里院子小,他开始养花,每天浇水修枝,观察叶片变化。下午翻中医书,抄配方,学些养生知识。日子平淡,他不张扬,偶尔和家人聊厂里旧事。晚年就这样过,远离公众视线,靠退休金和爱好打发时间。2012年10月2日,他在西安因病去世,终年77岁。一生起落,留下的不只是个人轨迹,更是时代缩影。
1979年,姚连蔚被免职,此后他回到了西安昆仑机械厂,重新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不久
小史论过去
2025-09-28 12:12: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