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和霹雳-15虽然在实战中击落了法国阵风,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装备比西方先进,他们认为阵风失利,是因为没有发挥出体系作战的优势。 这事得从印巴冲突那回说起。印度空军的阵风刚到货没多久,就急匆匆投入了“朱砂行动”。他们以为握着这款号称“四代半王者”的战机,就能在空战中横着走。 给了印度狠狠一击。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没费多少周折,就用霹雳-15敲下了阵风。消息传开,不少人直接给中国装备封神,但新加坡媒体的解读却更戳要害。 他们的观点很明确:阵风输得冤,冤在没拿到体系的“buff”。这款法国战机的单机性能确实能打,航电、机动性、多任务能力都是公认的强。但现代空战早不是“一对一单挑”的年代了。 巴基斯坦这边早就搭好了体系的架子。预警机先升空铺开雷达网,把几百公里内的空情摸得一清二楚。这些数据通过数据链实时传到歼-10C的座舱里,飞行员不用开自身雷达就能锁定目标。 这种玩法等于给歼-10C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霹雳-15本身射程就占优,再加上体系引导的加成,完全能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脱离”的教科书式操作。 印度那边呢?他们的装备堪称“万国牌”,阵风的先进航电没法和俄制预警机顺畅对接。数据链互通性差到什么程度?关键时刻指挥居然还得靠语音通信。 阵风就这么成了“信息孤岛”。它的雷达再好,探测范围也有限。等飞行员发现歼-10C的时候,霹雳-15的导引头可能已经锁定他了。这种情况下,单机性能再强也无力回天。 法国国防部后来的回应也透着无奈。发言人韦尔内上校承认,若消息属实,这是阵风服役二十年首次实战损毁。他们更关心的,是这场高强度对抗里的体系问题。 其实美军早有教训。以前“萨德”“爱国者”“复仇者”各玩各的,探测、指挥、拦截环节全是断点。这十年美军拼命搞一体化指挥,就是吃够了体系脱节的亏。 巴基斯坦恰恰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他们把预警机、战斗机、地面防空系统拧成了一股绳,构建起半径两百公里的陆空一体化防区。电子战部队还能同步压制对手通信,让阵风更难施展。 歼-10C自身的性能也没拖后腿。它的鸭式布局和翼身融合设计,赋予了出色的机动能力。电传操纵系统响应精准,大过载盘旋时能快速改变机头指向,这些都为体系作战提供了基础。 但要是把胜利全算在歼-10C和霹雳-15头上,就太片面了。换个场景,如果让歼-10C脱离预警机支持,和体系完备的阵风对决,胜负还真不好说。 新加坡媒体的判断,本质上是看懂了空战的进化逻辑。从“平台对抗”到“体系对抗”,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单一装备再先进,也架不住对手用整个体系来围猎。 就像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的训练场景一样,预警机当“空中指挥所”,无人机补侦察,歼击机负责拦截,缺了哪个环节都玩不转。强电磁干扰一来,单架战机分分钟变成“瞎子”。 那架被击落的阵风,更像是体系短板的“背锅侠”。它的失利不是因为自身技术落后,而是印度没能给它搭建起发挥实力的作战网络。这和当年印度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的原因如出一辙。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装备不行。歼-10C能无缝融入作战体系,本身就说明它的兼容性和信息化水平够高。霹雳-15的远程打击能力,更是体系作战里的关键一环。 但把单次战果等同于装备全面领先,确实太武断。现代战争讲究的是“1+1>2”,体系的整合能力才是制胜核心。法国达索公司敢拍着胸脯说阵风强,也是基于其在北约体系内的作战表现。 这场空战真正的启示在于,评价一款装备的好坏,不能脱离它所处的作战体系。就像再好的球员,进了混乱的球队也难赢球。歼-10C的胜利,是“好球员”遇上了“好团队”。 新加坡媒体的冷静,恰恰提醒我们别陷入“装备制胜论”的误区。中国空军这些年不光练装备,更在练体系。多机型协同对抗、跨军种联合作战,都是在补这个“体系短板”。 阵风的陨落,与其说是输给了歼-10C,不如说是输给了巴基斯坦的体系思维。而中国装备的崛起,也不只是战机和导弹的进步,更是背后作战体系的全面升级。 官方信源:中国军网《海天演兵场飞来“协同鹰群”》
俄罗斯给中国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让西方严重误判中国军工实力,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是苏式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