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中美经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到了一个很微妙的节骨眼。 过去,中国靠着低成本制造,成了“世界工厂”,美国则靠资本和技术,享受便宜货和市场红利,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供应链深度融合。 现在,美国加关税、搞出口管制,想把中国从全球供应链里挤出去,保护自己的产业,可这一招让美国物价涨了不少,消费者和企业都叫苦。 数据显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了高达60%的关税,想缩减贸易逆差,但国内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通过“一带一路”和国际合作,跟全球南方的关系越拉越近,增强了经济影响力,即使美国想“脱钩”,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也让它没那么容易脱身。 美国从东盟、墨西哥进口的商品,很多还是靠中国的中间产品,这说明,全球化既让中美互相依赖,也让任何一方想彻底甩开对方都得付出大代价。 两国在这场博弈里,既要应对全球化的限制,又得处理国内的经济压力。 中国现在的处境,内外都有些棘手。 对外,出口是经济大引擎,可美国的关税像堵墙,挡住了不少商品,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14.6%,如果关税再加码,电子产品、机械这些行业可能吃不消,出口下滑,利润也会被压得喘不过气。 全球其他国家还在搞“去风险”,中国的市场空间被挤得更小。 对内,消费这块也不给力,2024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只有44.5%,比疫情前低了不少,居民消费意愿也降到68.32%,大家对未来有点谨慎。 房地产市场更是雪上加霜,虽然政策拉了一把,新房销售有点起色,但开发商资金链还是紧,投资降幅还在扩大。 想稳住经济,中国得在保出口的同时,点燃内需的火,可这需要时间和精准的政策。 美国那边,日子也不好过,供应链断裂、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直线上升,通胀压得喘不过气,2023年,美国核心物价涨了3%,汽车、家居这些行业受供应链拖累最重。 美联储官员说,关税再加可能让物价更失控,长期通胀的风险不小,比如,2022年建筑成本涨了13.5%,几乎是前一年的两倍,原材料短缺直接让消费者买单。 美国想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可发现自己被全球化的网缠得死死的,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后,美国转从其他国家进口,但这些国家的供应链还是绕不开中国。 这么一来,美国的“去风险”策略效果打折扣,反而让企业成本更高,消费者面对涨价,经济活力也被压住了。 美国想花钱刺激经济,可供应链的瓶颈让钱花不出去,通胀和短缺的双重麻烦让政策制定者头疼。 面对这场持久战,中美都在调整策略。 中国这边,2024年底的政策会议提出要全面扩内需,通过促消费和投资双管齐下,缓解压力,比如“以旧换新”政策效果不错,去年家电零售额涨了12.3%,消费刺激开始有点起色。 同时,中国在数实融合和智能制造上加速,想用技术创新顶住外部压力。 对外,中国加强跟全球南方的合作,拓展市场,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美国这边则在关税和谈判间摇摆,特朗普政府延长了关税“休战期”,通过谈判想既缩减逆差,又避免物价失控,可关税这把“武器”伤人不浅,美国自己也付出了代价。 美联储最近又降息,想压住通胀,但供应链问题不解决,效果恐怕有限,美国得在保护主义和全球化现实间找平衡,不然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场博弈还没到分胜负的时候,中国有制造能力和越来越多元的国际市场,但内需不足和外部壁垒是大坎,美国有金融和技术优势,可供应链危机和通胀让它步履维艰。 全球化让两国经济交织太深,任何一方乱来都可能让全球经济晃荡,现在双方都在试探底线,通过谈判和政策调整找突破。 2025年,中美关系可能在关税、谈判和技术竞争中继续起伏,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不会轻易变。 未来的关键在于,谁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这套复杂规则。
[熊猫]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9-29 11:39:29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