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我会报效自己的祖国”,不是口号,是越来越多大学生在宿舍里熬夜填完征兵报名表后,发的朋友圈截图。2024年,每五个报名参军的青年里,就有四个是大学生。 这不是偶然,是政策真金白银地托住了他们的选择——学费全免、考研加分、公务员定向招录,甚至在北京上海,入伍就能落户。 没人逼他们,但他们自己来了。 我见过一个清华的学弟,大三时突然退了学生会,说要去西藏。 他没说豪言壮语,只问:“你说,如果连我们都觉得当兵是苦差事,谁还愿意去守那些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界碑? ”他走之前,把《陈祥榕日记》复印了三份,分给室友。 后来在新闻里看到他站在海拔4500米的哨所前,手里攥着那本翻旧的日记本。 这不是英雄崇拜的复刻,是普通人对“意义”的重新定义。 以前觉得当兵是无奈之选,现在它成了有规划、有尊严、有未来的人生路径。 国家给的不只是优待,是承认:你们的牺牲,值得被认真对待。 边防战士的誓言,不再只是新闻里的高光片段。 它变成了大学课堂里的讨论题,变成了家长群里转发的短视频,变成了一个普通青年在深夜里,终于想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的瞬间。 爱国,不需要宏大叙事。 它藏在一张填得密密麻麻的报名表里,在父母偷偷抹眼泪却点头说“去吧”的沉默里,在一个年轻人决定把人生最宝贵的两年,交给一片无人知晓的土地时,那句轻声的“我愿意”。
以为是大学生没想到是爱迪生😂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