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上瘾了!”上海,一百岁老奶奶,在老伴走了之后,把卖房子得到的3000万分了,给小儿子分了200万,其他人都是400万,小儿子不乐意,直接告到法院要求重新分,老奶奶在法庭上直接回怼,说小儿子早就偷偷占了一套公租房,现在还想多要,实在太贪心。让人意外的是,俩人闹到法院后,一审和二审法院判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信源:齐鲁壹点 2025年9月5日) 2009年的时候,明明没跟妈和哥姐们打声招呼,就把他爸名下的公租房承租人改成了自己。 后来家里人问起改公租房名字的事儿,他就轻描淡写找了个由头,说这样收租方便,省得来回跑。 哥姐们想着他是家里最小的,没好意思跟他掰扯,这事儿就这么暂时搁下了。 还是大儿媳买菜回来,偷偷跟李奶奶提了一嘴。 那时候老奶奶正坐在桌边择着菠菜呢,一听见这话,手一下子就没劲儿了,手里的菠菜叶“啪嗒”一下掉在地上,愣了好半天都没吭声。 她没立马发火,就盯着那个放家庭协议的樟木盒看了好久,心里指定不是滋味,这协议当初说好了六个人平分的。 你可别以为公租房没产权就没啥用,在上海这种地方,一寸地都老贵了,既能自己住,还能租出去每月收租金,真要是以后赶上拆迁,说不定还能拿笔补偿款。 这钱虽没明着写在房产证上,可实打实是笔藏着的家底啊。 明明这压根不是为了“方便收租”,就是提前把家里六分之一的财产,悄没声儿揣自己兜里了。 可当时没人愿意把话说死,也没人会想到,这藏着的矛盾,会在十几年后因为一笔3000万的售房款彻底炸开? 到了2021年,李奶奶的身子骨越来越弱,她想着趁自己还清醒,就把市中心那套自己的房子给卖了,到手的钱差不多有3000万。 她专门把六个孩子都叫到跟前,要分这笔卖房钱,五个哥姐每人都分到了400多万。 等轮着明明拿的时候,他拆开信封一瞅,里面就只有200万,当场就炸了,“啪”地把信封往桌上一摔,嗓门尖得刺耳:“凭啥啊?当初说好的平分,到我这儿就少一半?” 李奶奶可没顺着他的话说,手指头戳着床头那樟木盒反驳:“你当初偷偷改公租房名字的时候,咋不提‘平分’俩字了?早就把一套房揣自己兜里了,现在还想多要,也太贪心了!” 明明从小就爱占小便宜,这下更是一点不让步,没过几天就把妈和五个哥姐都告到法院了。 法院传票寄来的时候,李奶奶没说啥,就默默把传票放进那个樟木盒里,里面有当初的协议,有老伴的照片,现在又多了张母子对簿公堂的纸。 李奶奶心里门儿清,扣下明明的钱就是为了找平,可明明偏不认这个理,这官司最后能不能赢,当时谁心里都没底? 一审法院看了案子,觉得公租房是国家的,不算能继承的遗产,就判李奶奶输了,得给明明补200多万差额。 李奶奶和其他孩子都不服气,直接上诉到了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法官没光抠条文,先问明明“当初协议是不是说五处房产一起分”,明明没辙,只能承认是。 法官还搬出《民法典》说事儿,说明明没跟家人商量就改公房名字,没履行协议义务,李奶奶扣钱找平没毛病。 法官还算了笔账:明明拿200万再加那套公房,其实跟哥姐们分到的差不多,没亏。 之前李奶奶还起诉要分公房,见钱分公平了,就把那案子撤了,事儿才算彻底了了。 上海法院判这种家庭财产案,向来看重当初的约定和实质公平,不是只认死规矩,这点其实挺暖的。 这事儿赢了官司,母子情却有了裂痕,也提醒了大家,亲情是经不住金钱折腾的。 一家人之间多些诚信少点贪心,和和气气的,比千万家产都难能可贵。
为什么我觉得上海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繁华?
【42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