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年,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感谢他侍候了自己20年,便拿来一块好布料

逆影雷霆刃 2025-09-29 19:35:21

1377年,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感谢他侍候了自己20年,便拿来一块好布料说:“32年后,做一件百寿衣吧。”宋濂感动得老泪横流。岂料不到3年,朱元璋就不远千里地将人召回,还送了他一件囚服。 洪武十年的春天,南京城里的柳树刚冒新芽,六十八岁的宋濂早早来到皇宫辞行。 这位为明朝效力二十年的老臣,终于获准返回浙江金华老家。 朱元璋特意在偏殿召见他,还赏了一匹上好的锦缎。 皇帝拍着绸缎说:“爱卿啊,这匹料子你好好收着,等再过三十二年,你拿它做件百岁衣来见朕。” 当时在场的官员们都觉得,这是皇帝对老臣的格外恩宠。 谁也没想到,仅仅三年后,这位开国功臣就被判了死罪。 宋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充满传奇。 他母亲怀胎七个月就生下了他,这个早产儿从小体弱多病,好几次都险些夭折。 好在祖母和母亲精心照料,总算把他拉扯大了。 有趣的是,这个病秧子似的孩子,脑子却特别灵光,读书过目不忘。 邻居们都啧啧称奇,说宋家要出文曲星了。 元朝至正九年,朝廷听说金华有个才子,就要征召他当翰林编修。 可宋濂却以要侍奉父母为由推辞了。 其实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元朝气数已尽,不值得效力。 他跑到仙华山当了道士,表面上是修道,实际上是在著书立说。 那会儿他写的《孝经新说》在读书人中间传抄,连后来明朝的开国功臣李善长都偷偷收藏了他的书。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宋濂看得明白。 1358年,明朝军队攻下睦州,他赶紧把家人送到山里避难,自己留在城里观察时局。 果然,转年正月,朱元璋就派人来请他了。 第一次见面,朱元璋在礼贤馆考较他的学问,宋濂对答如流,特别是讲解《尚书》时有独到见解,让在场的武将文官都心服口服。 最见宋濂本事的,是他给太子朱标当老师那段。 每次讲课,他都准备三种不同深度的讲稿,根据太子的理解程度灵活调整。 他编的《幼学琼林》后来成了明朝皇子的标准教材。 有一次讲课讲到半夜,太子困得直打瞌睡,宋濂也不发火,只是轻轻敲了敲书桌说:“殿下,老臣年轻时读书,曾经在雪夜里站了两个时辰向人借书呢。” 太子听了顿时睡意全无。 在朝廷上,宋濂的为官之道更显智慧。 有次朱元璋突然问起大臣们谁好谁坏,这是个送命题。 宋濂不慌不忙地说:“好的大臣我和他们来往,知道他们的优点;不好的大臣我不来往,所以不知道他们的缺点。” 这话既不得罪人,又显得光明磊落。 还有一次,刑部侍郎茹太素写了份近两万字的奏折,朱元璋看得火冒三丈。 满朝文武都在骂茹太素,只有宋濂站出来说:“陛下正在广开言路,不该惩罚尽忠的臣子。” 后来朱元璋仔细看完奏折,果然发现里面有不少好建议。 宋濂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清廉。 日本使臣曾经拿出千金想买他的文章,他断然拒绝:“天朝大臣怎么能收蛮夷的银子?” 查抄胡惟庸家产时,发现宋濂退礼的记录竟有十七次之多。 这些事锦衣卫都记在小本本上,朱元璋心里也有一本账。 可是君心难测。 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时,朱元璋赐锦缎的举动就透着古怪。 表面是盼着老臣活到百岁,实际是定下三十年之约。 果然三年后胡惟庸案发,宋濂的孙子宋慎被牵连进去,七十多岁的宋濂也要被处死。 幸亏马皇后和太子朱标苦苦求情,才改判流放。 可怜老人家经不起路途劳顿,死在了路上。 马皇后有句话说得在理:“宋学士二十年来,从没说过半句假话。” 这话后来收在《明史》里,成了对宋濂最准确的评价。 那匹没来得及做百岁衣的锦缎,最后随着老人一起入土为安了。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明开国文臣宋濂:受朱元璋器重 也被秘密监视)

0 阅读:258

猜你喜欢

逆影雷霆刃

逆影雷霆刃

逆影雷霆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