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世锦赛冠军第一次不是中国人#】#越南棋手首夺象棋世锦赛冠军# 被越南打破冠军垄断,中国象棋能否在“录音门”阵痛中迈向新生?
第十九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男子个人决赛近日尘埃落定,35岁的越南棋手赖理兄击败20岁中国小将尹昇,成为该项赛事自1990年创办以来首位非中国籍冠军。这一结果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既是因为中国棋手的垄断格局被首度打破,更是因为几天之前象棋“录音门”事件宣判,将这次冠军的旁落反衬得尤为刺眼。
仅从比赛结果来看,赖理兄的夺冠其实无疑是象棋国际化进程的利好。他不仅突破了“象棋只有中国棋手有能力夺冠”的固有认知,激励来自世界各地的棋手,将这项源于中国的传统项目进一步推向全球化舞台,而且其进步也来自于他在中国象甲联赛的长期磨练。象棋的多元竞争和交流,正是世锦赛主办方世界象棋联合会一直努力的方向。
但是,从另一面来看,这一结果客观上也凸显了中国象棋界无法回避的尴尬。几天前,旷日持久的象棋“录音门”刚刚在杭州宣判,王天一、赵鑫鑫、洪智、徐超、谢靖、王跃飞等6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获刑。而在今年1初,中国象棋协会已经公布了对41名违规人员的行业处罚决定,其中不乏终身禁赛的雷霆手段。
翻看世锦赛的历史,自从2009年的第11届世锦赛以来,包揽男子个人冠军的中国棋手,几乎悉数卷入“录音门”,除了王天一、赵鑫鑫、徐超三位此次获刑的棋手之外,郑惟桐被终身禁赛,孟辰则被禁赛6个月——上届世锦赛决赛,正是他在休斯敦通过加赛击败赖理兄之后夺冠。
而赖理兄此番登顶,既是他的实力使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象棋人才梯队因行业丑闻出现断层的现状。
“录音门”事件的宣判,揭开了象棋行业多年的乱象。根据法院审理查明,以部分特级大师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自 2012 年起便通过“买棋卖棋”操纵赛事结果:低排名棋手支付费用 “购买” 胜利提升等级分,高排名棋手则通过“让棋”获取非法收益,甚至有人威胁逼迫同行参与交易。这种扭曲的生态不仅让赛场沦为“生意场”,更严重挤压了年轻棋手的成长空间。尹昇这一代年轻棋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奈成长,此次世锦赛的失利,可以视作中国象棋界对过往行业乱象的集中“埋单”。
“录音门” 所揭示的买棋卖棋、利益输送等乱象,已严重侵蚀棋手的道德底线与法律意识,最终削弱了中国象棋的顶尖竞争力。“丢冠”和“宣判”两个事件在时间线上的紧密交织,并非偶然巧合,而是中国象棋行业积弊与变革碰撞下的必然结果。
不过,阵痛之中也蕴藏着重生的契机。“录音门”的严厉惩处并非终点,而是行业 “刮骨疗毒”的起点。今年,中国象棋协会不仅加强了赛事期间的手机管控与 AI 检测,还建立了棋手信用档案,将“买棋卖棋”“软件作弊” 等行为纳入终身追责范围;多地棋院也同步开展“棋品即人品”的普法教育,从青少年培养阶段就筑牢公平竞技的意识。而世锦赛男子个人项目的冠军首度旁落,也令行业更进一步认识到:真正的竞技优势,从来不是靠历史积淀的红利,而是靠风清气正的环境、健康有序的梯队建设,以及每一位棋手对“棋道”的敬畏。
如今,“录音门”的宣判斩断了侵蚀行业的毒瘤,行业协会开始着力规范行业,而世锦赛的失利则可以让中国象棋从业者既正视代价,也能放下包袱,在这个拐点重新轻装上路,推动这项千年技艺回归竞技本源。
当赛场重拾公平,当棋手再守初心,当更多国际高手涌现,年轻一代将扛起责任,重塑中国象棋的生态,赢回属于中国象棋的未来。而眼下这场短暂的失落,或许就是中国象棋在阵痛中迈向重生的序章。#亮话体坛#([原创] 记者:赵亮晨;编辑:郑宗敏;审核:谢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