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名15岁的男孩在上厕所时,发现墙缝里似乎藏着什么东西,他用手把泥巴

玉尘飞啊 2025-09-29 23:41:40

1941年,一名15岁的男孩在上厕所时,发现墙缝里似乎藏着什么东西,他用手把泥巴刮开,竟然发现了一个油布包,当他打开包裹时,里面的东西让他既害怕又愤怒。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个男孩叫吴旋,当时在南京毗卢寺参加警察培训。那天他如厕时,注意到墙角有块泥巴糊得不太自然,好奇心驱使他抠开泥巴,发现里面藏着一本用油布紧紧包裹的相册。 打开相册的瞬间,他倒吸一口冷气。里面贴满了黑白照片,记录着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被砍杀的平民、堆积如山的尸体、焚烧的街道…… 恐惧瞬间袭来,如果被日军发现,他必死无疑;但紧接着一股怒火直冲心头,这些照片分明是同胞被屠杀的铁证!吴旋立刻意识到,自己必须保护这本相册,绝不能让它在乱世中湮灭。 而这本相册的来历,背后藏着另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时间倒回1938年1月,南京沦陷后的寒冬,一个叫罗瑾的16岁学徒在华东照相馆工作。 某天,一名日本少尉拿着两卷胶卷来冲洗,罗瑾在暗房操作时,发现照片内容竟是日军砍杀中国平民、侮辱妇女的现场记录。 他浑身发抖,却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偷偷加洗了30多张照片,并从中精选16张装订成册。他在封面画了一颗被刺刀穿透的心脏,旁边写下一个颤抖的“耻”字,以此铭记民族苦难。 此后的三年,罗瑾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相册。1941年,因日军搜查越来越严,他将相册藏进毗卢寺厕所的墙缝,不料几天后相册不翼而飞。罗瑾以为罪证落入敌手,连夜逃离南京,隐居福建。 命运的齿轮在此刻咬合:罗瑾埋藏的相册,恰好被吴旋发现。吴旋深知这本相册的分量,他将相册转移至寺庙一尊佛像的底座下,后来又随身携带,即便辗转流离也从未让它离开。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南京成立军事法庭审判战犯,吴旋毅然将相册上交。这本凝聚着两位青年生命风险的相册,最终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法庭上,当照片被逐一展示,谷寿夫面色惨白,无法辩驳。1947年,谷寿夫被判处死刑,在雨花台执行枪决。 这本相册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审判,它与其他关键证据共同构成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链: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冒死拍摄的屠杀影像,程瑞芳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写下的《程瑞芳日记》,以及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记录的暴行文件。 2015年,包括罗瑾相册在内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正式成为人类共同铭记的历史。 罗瑾晚年终于得知相册未丢,而是被吴旋上交,两人在1995年于南京重逢。这位曾经的学徒后来奔走于福建的学校,向年轻人讲述历史:“这些照片不是仇恨的种子,而是真相的灯塔。” 而吴旋生前极少宣扬自己的功劳,只说:“我只是做了中国人该做的事。” 如今,相册原件珍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罗瑾手写的回忆录《历史的诉说》留存于世。他们的故事被搬上银幕,但比电影更震撼的是真实的历史细节。 比如相册封面上那个用黑边勾画的“耻”字,比如吴旋上交证据时写的呈文中的一句:“今闻贵会搜集敌寇罪行,特将该项材料检出,使残暴敌寇得以明正典刑。” 这些微光瞬间,因为普通人的勇气而汇聚成民族记忆的永恒火焰。 信息来源: 新华社《侵华日军相册中发现南京大屠杀原版照片》 抗日战争纪念网《一本滴血的相册》 人民网《照相馆学徒偷印日本军官照片保存大屠杀证据》 长江网《这台摄影机,记录下南京血证!》 福建党史方志网《罗瑾及其收藏的血证》 上观新闻—《文汇报》34年前刊发的《血证》,让《南京照相馆》原型人物“被历史寻回”

0 阅读:78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