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王树声,拿着饭盒去饭堂打饭,看见排在他前面的一个战士很奇怪,一个人打饭,手里拿着4,5个饭盒。 王树声出生于1905年11月26日,湖北麻城人,早年投身革命事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农民武装,领导黄麻起义,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他协助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任师长,后升为副军长。长征期间,他率部翻雪山、过草地,抵达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指挥神头岭战斗和响堂铺战斗,粉碎日军围攻。1945年,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指挥桐柏战役和中原突围。解放战争中,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参与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主管军械建设和科学研究,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他的军旅生涯跨越多个历史阶段,积累丰富实战经验。 1968年,北京军事科学院作为国防研究机构,汇聚众多军官和专家,从事装备改进和战略分析。王树声时年63岁,坚持简朴作风,不用专车,骑自行车上下班。科学院内部强调纪律,但个别现象存在,如下级替上级取饭。这种行为反映部分领导脱离群众。王树声对此类问题重视,认为领导应带头遵守平等原则。那年春天,他如常到食堂取饭,观察到一名士兵手持多个饭盒。该士兵为普通战士,负责后勤事务。王树声上前了解情况,士兵解释是为上级取饭。王树声未加指责,但此事引起他注意。次日,他再次遇见该士兵重复行为,自报姓名后,士兵匆忙离开。此事在科学院传开,促使部分人反思。 王树声没有公开批评,而是通过行动示范。他下午召集党委成员到食堂开会,将五个空饭盒置于桌中央,指出这种现象不符合军队纪律。会议强调领导自律,避免特殊待遇。此举在机关大院传播,食堂风气渐变。士兵们开始独立取饭,减少代劳行为。王树声的做法源于长期革命经历,他早年参加农民运动,体会基层艰辛。1930年代,他领导部队注重官兵一致,避免官僚作风。这种原则贯穿其生涯。1960年代,他推动军事科学院研究,结合实战需求,改进武器装备。他的领导风格影响下属,形成严谨氛围。 1971年春节,王树声到部队探望女儿王季迟。她在基层服役,王树声遵守规定,到营地登记。天气寒冷,他排队两小时填写表格,脸部冻红。女儿见到后感动落泪。王树声强调军人需吃苦耐劳。此事体现他一贯作风,不搞特殊。1972年,长子王鲁光结婚前遭遇车祸,下身瘫痪。王树声到医院安慰,鼓励面对现实。婚礼简办,有人建议借用公室家具,他拒绝,强调私人事务不用公物。王鲁光夫妇用基本用品,体现了家庭教育。王树声子女多在军队工作,受其影响注重自律。 王树声一生贡献突出,参与多项战役。抗日时期,他指挥部队开辟晋冀豫根据地,打击日伪军。解放战争中,率部挺进大别山,牵制敌军。建国后,他主管国防工业,推动导弹和坦克研发。1960年代,军事科学院在他领导下,完成多项报告,应用于部队训练。他的健康渐衰,1972年后患食道癌,仍坚持工作。1974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中央为其举行追悼会,肯定其功绩。王树声遗体火化,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事迹成为军队教育素材,强调廉洁和纪律。 王树声的家庭生活朴实,妻子韩梅育有五子二女。子女如王鲁光、王宇光等,从事军工或科研,受父亲教育,避免奢侈。长女王季迟在部队服役多年,次女王小迟从事教育。王树声注重子女独立,不用关系安排工作。他的原则影响家庭,形成勤奋传统。革命生涯中,他与张国焘、徐向前等合作,建立红军队伍。长征后,到延安学习,接受整风教育。1940年代,参与土地改革,推动根据地建设。他的军事思想强调机动灵活,应用于现代战争研究。
1968年,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王树声,拿着饭盒去饭堂打饭,看见排在他前面的一个战士
孙玉俊说
2025-09-30 00:48:27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