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象,怎么会有这种措施,中国人民几十年的成果,不值保护吗? 不少网友刷到所谓“K签”政策细节,当场坐不住了 网传“K签”能签5年、可续签,甚至被说成“基本等于移民”,但翻遍中国官方签证目录——根本没这类型!中国普通签证分11种,有D签(定居)、R签(人才)、Z签(工作),就是没“K”字打头的。原内容里提的“144小时加强版”,其实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过境免签政策,跟“K签”半毛钱关系没有 再说真实的人才政策——R签是发给高端人才的,有效期最长10年,可多次入境,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能获相应签证;Z签是工作签证,得用人单位出邀请函、劳动部门备案,有效期1-5年,续签要重新审核。2023年人社部数据显示,中国引进的外国人才中,80%以上集中在芯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且必须通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系统审批,不是“想进就能进”。本国毕业生的机会呢?2024年教育部数据,“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3%,其中60%以上进入科研院所、国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还在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就是要把本土人才留住、用好 为什么会有“K签”的谣言? ① 信息差:部分网友没查过官方签证类型,把R签、Z签的便利措施张冠李戴成“K签”; ② 焦虑转移:近年就业压力大,一些人把“找不到好工作”的情绪,转嫁到“引进外国人才”上,故意夸大政策影响; ③ 谣言传播:个别自媒体为博流量,编造“K签=移民”的虚假信息,误导大众 大家的焦虑其实藏着对“公平”的期待——怕外国人才占了本国岗位,怕辛苦培养的毕业生没出路。但中国引进外国人才的逻辑很清楚:缺的是“卡脖子”领域的顶尖专家,比如芯片设计的资深工程师、生物医药的研发 leader,这些人才国内目前确实稀缺,引进来是帮我们“补短板”。而本国毕业生的机会,在新兴产业的中基层岗位,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技术员、数字经济的运营专员,这些岗位需要“懂中国市场、懂本土需求”的人才,外国人才根本抢不走。再说,国家也在给毕业生兜底:2025年以来,各地推出“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基层项目扩招”等政策,就是要帮毕业生找到方向 有网友留言“K签时间是5年,还可以续签!基本上就是移民了”,这话明显混淆了概念——中国没有“K签”,就算是定居签证(D签),也得符合“在中国有直系亲属、有稳定生活保障”等严格条件,哪能“随便续签就移民”?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大家还是得认准官方渠道的信息 我觉得大家的担心可以理解,但别被谣言带偏。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靠“引进移民”,而是靠14亿人的奋斗——从三峡大坝到神舟飞船,从5G基站到新能源汽车,哪一样不是中国工人、工程师、科学家拼出来的?引进外国人才是“辅助”,本国人才才是“主心骨”。只要我们自己够努力,把本事练扎实,根本不怕所谓“抢饭碗” 关于引进外国人才,你觉得最该注意什么?
反对K签证的事越闹越大,甚至已经有网友跑到国务院客户端留言,明确反对此事。谈点
【130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