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位没上过大学,连高中都没毕业的黑龙江农民,拒绝300万美元的挖角,攻克了让美国、日本专家,研究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农业难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黑龙江林甸县的黑土地曾因过度开垦变得又薄又硬,当地人常说“种粮不赚钱”,农民养地的动力不足。 但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农民姜向涛用25年时间,培育出世界首例“全雌西瓜”,打破了国外种业技术的垄断。 1996年夏天,姜向涛在自家瓜地发现一株特殊的西瓜苗,它只开雌花,没有雄花。按照传统经验,这种苗结不了瓜,但姜向涛没舍得拔掉,反而单独标记、精心照料。 秋收时,这株苗竟结出饱满的西瓜。他留下种子,第二年种在地头继续观察,尽管初期失败频繁,结出的瓜小如鸡蛋,他仍坚持记录数据,手写笔记堆成了小山。 为加速研究,他辗转黑龙江和海南两地,利用南方一年三季的生长周期加快实验。没有实验室经费,他住棚屋、点煤油灯整理数据;台风天趴在地里护苗,带馊饭蹲守花期。 十八年间,他从壮年熬到白发丛生,甚至因资金短缺街头写春联换钱,却始终没放弃。 2004年,姜向涛终于培育出稳定性状的“全雌1号”西瓜。这种西瓜雌花比例极高,无需人工授粉,靠蜜蜂自然传粉就能结果,大幅降低种植成本。 论文发表在《园艺学报》后,国际机构证实该品种由隐性基因控制,姜向涛成为少数被国际认可的农民育种家。 此前,美国多年攻关全雌西瓜未果。2007年,美英企业开出300万美元买断专利,姜向涛直接拒绝:这技术是给中国农民留的。他将23个瓜种无偿捐给国家基因库,如今已有42个专利品种。 姜向涛的成功背后,是东北黑土地危机的缩影。数据显示,黑土层厚度锐减,有机质含量暴跌,土壤板结如石。尽管国家推行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措施,但农民因成本高、见效慢积极性不足。 姜向涛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用育种科技提升土地价值。他带动近万农户种植全雌瓜,每亩都有增收。 74岁的姜向涛仍每天蹲在棚室记录数据,300多个试验品种在他手中迭代。他常说:“黑土地像养孩子,得用心哄着。” 如今,他的种子在甘肃基地大规模推广,全雌哈密瓜等新品种甜度再创新高。 当国际种业巨头高价求购技术时,这位农民用一句话回应:抄书万卷为教子,建园百亩扬中华。没有文凭和实验室,他却用一把泥土、二十载春秋,让中国瓜种走向世界。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他的二十余载“南繁路”
刷到那个吉大本硕博姑娘的征婚帖,我直接沉默了——179身高、大学老师、家境优渥,
【234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