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0年,守寡27年的慈禧,变得犯困厌食,还恶心想吐,肚子也微微隆起,两位太医给她看病,皆因“误诊”被斩,名医薛福辰诊断后,心中暗暗吃惊,一时间竟不敢开口。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已四十六岁,自咸丰帝驾崩后,她独揽大权,朝堂上下无人敢撄其锋芒。那年夏天,她的身体出了状况,犯困得不成样子,平日里批阅奏折的劲头儿也没了,御膳房的山珍海味摆一桌子,她勉强咽两口就推开。恶心想吐成了家常便饭,腹部还微微隆起,像积了什么东西。这病来得蹊跷,宫里头人心惶惶,光绪帝急得下旨全国寻医。 太医院先推了张仲元上前。这位老先生出身医官世家,早年给同治帝治过天花,手艺没得说。他入宫诊脉,摸出脉象滑利如珠,主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这是喜脉的征象。可慈禧守寡二十七年,这话一出口,脑袋就得搬家。张仲元咽不下这口气,硬着头皮对外说成肝郁气滞,开出疏肝理气的方子。谁知三天后,他就溺死在护城河里,官府记录上写着诊脉失实,死因不明。这事儿一出,太医院炸了锅。 宫中恐慌蔓延,太医们集体称病,谁也不愿趟这浑水。王守安被推出来接手。这位御医性子直,从不给权贵开假方。他诊脉后,二话不说,直指脉象是喜脉,建议进一步查验。慈禧闻言大怒,次日就把王守安推到菜市口斩了,罪名是妄言宫闱,扰乱圣心。两名太医接连丢命,宫里头的空气都凝住了,光绪帝坐立不安,直隶总督李鸿章赶紧上奏,荐了无锡名医薛福辰。 薛福辰本不是专职大夫,他是水利工程师,业余钻研中医,搞出过血蛊症的理论,说腹部肿胀不一定是真怀孕,多半是气血凝结成块。这理论在民间传得挺广。接到诏书,他明白这趟京师凶多吉少,前两位太医的下场摆那儿。他仔细研究了张仲元和王守安的死因,琢磨出窍门:绝口不提怀孕,得换个说法。 六月里,薛福辰进宫。慈禧不愿直接接触,只能用悬丝诊脉。宫女拿根黄绫丝线,一头系太后腕上,一头递给他。他通过丝线感脉,摸出滑如走珠而力虚的象,顿时吃惊不小,一时竟开不了口。殿里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他稳住心神,避开敏感词,对帷后说,太后腹中有气血凝结成块,叫血蛊症,看似怀孕,实则是气滞血瘀。他引了《医宗金鉴》里的血瘀案例,讲清病理。慈禧听了,没发作,算是默许。 七月开始治。薛福辰拟了行气通络的方案,用莪术、三棱等活血化瘀药。这些药是正统中药,配伍严谨。他每日进宫盯煎药,调剂量,确保万无一失。为排淤血,他设计了通络床,床面开孔连木桶,帷帐遮挡隐私。治疗过程保密极了,除了贴身宫女,外人一无所知。三个月下来,慈禧症状缓和,腹胀消了,食欲回来了。 十一月,病彻底好了。薛福辰得了黄马褂一件、白银万两,还有些珍贵药材。表面上看,大家都松口气。可慈禧开始疑心他泄密,宫里派侍卫暗中盯梢,记他一举一动。薛福辰察觉不对,赶紧离京回无锡老家。到家后,他服了自制药,装成病重模样。族谱上记着,他归乡后身体急转直下,不久就没了。次年,内务府正式录他病逝于无锡,光绪帝追封文林郎,表彰医术。 回过头看,这场医案暴露了封建王朝的专制残酷。张仲元说谎淹死,王守安直言被斩,薛福辰拐弯抹角才活下来。权力一压,医道就弯了腰,真相在刀斧下瑟瑟发抖。慈禧那腹中到底是血块还是啥,历史没给准信儿,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代医生的命贱如草。
1901年,慈禧为讨好洋人,下令让军机大臣赵舒翘自尽,赵舒翘先后吞下黄金、鸦片和
【35评论】【1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