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俱乐部掏钱买球星,像买股票,涨了再投;咱们省队养球员,像养编制,养好了交差。 钱从哪来? 人家靠球迷买票、品牌砸钱、版权卖全球;咱们靠财政拨款、体彩补贴、领导拍板。 一个赢球能多赚三倍,一个金牌才给副处级——你说谁更有劲儿拼? 2025年排超终于敢让外援上场了,还搞了个“跨省俱乐部”,听着像破冰,实则像穿拖鞋跑马拉松。 北京和浙江合办球队? 球员编制还在省里,奖金却要靠票房分,这哪是职业化? 是行政缝合术。 欧洲俱乐部能用品牌广告多挣200万,咱们的100万工资帽还得找企业“冠名补贴”——人家是市场驱动,咱们是找爹要钱。 全运会前,广东花1800万挖人,山东拿4200万抢苗子,金牌背后是住房指标、副处待遇、政绩KPI。 国家队集训? 地方队说“伤病没好”,拖着不放人。 不是球员不拼,是系统没给“赢球=发财”的路。 你指望一个被绑在编制里的球员,去跟土超年薪百万的外援拼技术? 真要追,得先松绑——让球员是人,不是资产;让俱乐部是公司,不是体校。 别骂球迷酸,先问:我们给职业体育留了多大活路?
泰山球迷觉得海港本赛季很有可能卫冕冠军,俱乐部调整完全体现了管理层的专业度差距。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