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今天搞了一个阅兵,我觉得吧,操作有点“醉了”或者叫“膨胀了”,过度自信了。 第一,竟然选择在了10月1日这一天,难道不知道这一天是东方大国的生日吗? 第二,虽然说亮相了像无人机、机器狗、“玄武-5”导弹等一些先进武器,但是在绝对的火力面前,任何先进的武器都将失去色彩,大家知道我讲得什么。俄乌战场靠谁扭转了局势?北朝的炮弹起了很大作用,不论先进,主打“管够”! 第三,收回作战指挥权。这是韩做梦都想的事情。但是吧,这个事情不是靠吹和想,而是靠实力! 这场阅兵的规模不小,纪念建军75周年,从总统的致辞到街头的展示,处处透着一股要向世界宣告点什么的劲头。 可有些细节,让人琢磨起来,总觉得味道不太对。就拿时间来说,竟然选择在了10月1日这一天。这个日子在国际上意味着什么,想必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 难道说,在筹备这场盛大的活动时,日历上这个被红色圈起来的日子,就这么巧地被忽略了吗?这背后究竟是无意间的巧合,还是一种刻意的姿态,想在国际舞台上刷一刷存在感,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外交场合的细节往往最能体现心思,这种“踩点”行为,在外人看来,多少显得有些不够沉稳,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挑衅的意味。 当然,阅兵嘛,核心还是看装备。这次韩国确实亮出了一些家底,什么无人机蜂群、四足机器狗,还有那个被媒体炒得很火的“玄武-5”导弹,据说一枚就能把一个地下基地夷为平地,威力堪比战术核武器。 这些东西在阅兵场上排开,确实显得科技感十足,未来感拉满,给人一种“我们很强”的直观感受。但是,战争的逻辑真的这么简单吗? 在绝对的火力面前,任何花哨的先进武器都可能失去它应有的色彩。大家心里应该都清楚我讲的是什么。看看现在的俄乌战场,真正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撑住防线的,是那些看起来不那么“智能”的武器。 北朝的炮弹起了很大作用,管他什么精确制导,什么信息化作战,主打就是一个“管够”!当炮弹像雨点一样覆盖阵地时,无人机再灵活,机器狗再敏捷,又能有多大作为? 战争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比拼的往往是工业基础和后勤补给能力,是那种能把敌人彻底淹没的“蛮力”,而不是几件高精尖的“样品”。 而这所有展示的背后,似乎都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渴望,那就是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这可以说是韩国军方和政界几十年来做梦都想实现的目标。一个国家的军队,战时却要由别国将领指挥,这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完整的主权。 所以,他们急于证明自己,证明韩军已经具备了独立主导大规模现代化战争的能力。这次阅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能力秀”,想告诉国内民众,也想告诉盟友,我们准备好了。 但是吧,这个事情不是靠在广场上吹一吹、在脑海里想一想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实力。 这种实力,不仅仅是拥有几款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在于整个作战体系的成熟、情报能力的强大、以及与盟友之间无缝衔接又保持独立性的复杂博弈。 指挥权的移交日期已经一拖再拖,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一场阅兵秀出的肌肉,能否真正支撑起那份沉甸甸的战时责任,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整场阅兵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韩国似乎急于摆脱某种束缚,展现一个全新的、强大的自我形象。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甚至有点“飘了”。 选择敏感的时间点,过度强调技术优势而忽视战争的本质,又想通过一场表演来加速实现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目标。这一系列操作组合在一起,真的能为其带来想要的尊重和地位吗? 还是说,反而会暴露出其战略上的不成熟和心态上的焦虑?这场阅兵究竟是一次自信的展示,还是一次战略上的误判? 在现代战争的棋局里,技术牌和数量牌,到底哪一张才是真正的王牌?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又究竟该如何衡量?这些问题,或许比阅兵式上那些闪闪发光的武器,更值得我们深思。大家怎么看呢?
韩国总统李在明这下笑得合不拢嘴了,看大屏幕上的尹锡悦被审讯时的神情,整个人都非常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