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在演讲中以"乡下土猪要拱城里白菜"的激烈比喻,倾诉寒门子弟通过高考逆袭的渴望,却因"拱白菜"的歧义表述陷入舆论风暴。尽管背负争议,他仍以674分(全省228名)考入浙大计算机系。 然而大学四年,他因缺乏兴趣和编程基础,成绩中下游,最终放弃大厂赛道,转向自媒体,坦言"不想被职场拴住"。 如今毕业未就业,舆论将其困境归咎于衡中高压填鸭导致缺乏自我认知,而他本人也反思选专业时的功利性(。 张锡峰的迷茫,本质是应试教育体系与个体觉醒的剧烈碰撞。 衡中模式的成功在于用极致的时间管理将做题专业化,却也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探索兴趣的机会,当改命成为唯一目标,选专业=选饭碗的实用主义便成为默认逻辑。 这种教育悖论在于,它培养出擅长在轨道上奔跑的高分者,却未教会他们在大学旷野中辨向。 张锡峰的悲剧,不是失败,而是过早被赋予小镇做题家的符号化期待,以至于在发现计算机非所爱时,既缺乏转专业的勇气,又无法摆脱必须成功的自我绑架。 舆论对衡中的追责,折射出社会对教育异化的焦虑。 但将问题简化为衡中背锅,忽视了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城乡教育资源的先天差距、职业启蒙的普遍缺位,以及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定义。 张锡峰选择自媒体,看似逃避,实则是对这种定义的温和反抗,当拱白菜从具象的阶层跨越,退化为对自由呼吸的渴望,恰恰暴露了应试教育对人的工具化塑造。 张锡峰的价值,在于撕开了寒门贵子的完美滤镜。他的困惑、试错乃至失败,正是教育回归人性的必经之路。 衡中模式或许有错,但错不在严格,而在它未能教会学生,分数之外,人生还有无数种打开方式。 当社会不再用名校就业率绑架个体选择,当每个张锡峰都能坦然说我想试试,教育才算真正完成了从制造工具到培育人的蜕变。 他的自媒体之路,不是终点,而是一代人开始寻找另一种答案的起点。
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在演讲中以"乡下土猪要拱城里白菜"的激烈比喻,倾诉寒门子弟
赵广宇探微一二六五
2025-10-04 19:45:06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