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布令人震惊的大消息:德国政府建议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3岁,因为已经无法支撑庞大复杂的养老金体系!感觉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会面临这项问题。 当德国有人抛出一个想法,建议把退休年龄干到73岁时,这可不是某个政客的头脑发热,它更像一个信号弹,照亮了一个全球性的真相:那份看不见但人人都依赖的养老“社会契约”,正在多重压力下走向崩盘。 德国的出生率只有1.4,但要维持人口稳定,这个数字得是2.1,结果就是,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了总人口的22%还多,干活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日本早就体验过了,他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给我们提前预演了未来,人口结构失衡,直接压垮了财政,养老金支出,竟然吃掉了德国联邦年度预算的近四分之一,2024年预计要花掉1179亿欧元,如果算上所有社会福利,开销更是占到了GDP的31.2%以上。 更要命的是,外部的财政承诺,比如对乌克兰的援助,让本就紧张的预算雪上加霜,即便像日本那样积极想办法,养老金的巨大缺口依然是个头疼的问题,这说明财政压力是普遍性的。 面对这个数学僵局,政府手里的牌并不多,无非就两个选择:要么让大家晚点退休,要么就直接砍福利,日本官方就一直在鼓励延迟退休,而德国那个73岁的提议,就是把“晚点退休”这个选项推到了极限。 可无论动哪一个,都必然会引爆社会情绪,这类改革几乎注定会引发大规模的抗议,养老的重担,已经让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喘不过气,任何政策调整都可能激化矛盾。 在日本能看到很多老年人还在建筑工地、零售店里干着体力活,这既是政策引导的结果,更是现实压力的写照,改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 国家福利这条路走不通了,传统的家庭支撑也在瓦解,在印度的一些农村,养老过去主要靠子女,但城市化的大潮正在冲刷着这种代际支持的模式,这给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 旧的支撑没了,新的模式正在萌芽,中国就在尝试各种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比如把社区照护、居家服务和专业机构结合起来,这代表了一种社会化的探索方向。 技术也成了破局的希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被认为可以大大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品质,同时,一种观念也在转变,鼓励每个人尽早为自己的养老做财务规划,别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公共体系上。 但新模式也不是万能药,就拿中国来说,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就远远跟不上,这揭示了新模式在推广中无法回避的地域和阶层差异。 全球养老危机,不是简单的“钱不够”或“人太老”,而是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数学、政治和社会这三大底层逻辑,同时出了问题,未来的出路,不是守着那份已经破碎的旧契约,而是要重新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新契约。 这个新契约里,有个人责任,有社区互助,有技术赋能,也需要一个恰如其分的政府保障,“谁来承担养老责任”,这个世界难题,需要全球的智慧,更需要每个地方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 以上信息来源于新浪财经 德国拟提高退休年龄至73岁应对养老金压力
德国发布令人震惊的大消息:德国政府建议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3岁,因为已经无法支撑庞
是逸屹呀
2025-10-08 11:36: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