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之争,美国浪费了四年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在这四年中,中国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种战法,让美国吃了个大亏,后知后觉的老美想回来布防,却发现为时已晚。 这场较量刚拉开架势时,几乎没人看好中国。美国把顶尖的极紫外光刻机攥得死紧,半点不给中国沾边的机会。他们笃信这招能掐死中国芯片的命脉,觉得没有先进设备,中国半导体产业只能停留在低端市场看门。 可美国显然算错了棋路。中国没在极紫外设备上死磕,转而在成熟制程上猛下功夫。中芯国际悄悄把14纳米工艺打磨得愈发纯熟,2024年相关产能直接翻了一番。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用深紫外光刻机搞出的N+2工艺,性能直逼7纳米水准,完全能满足手机、汽车等主流产品的需求。 就在美国忙着给盟友施压、扩大管制清单时,中国已经在产业链上游布好了局。2025年8月,商务部突然出手,加强了镓、锗等关键物项对美出口管制。这一下直接戳中了美国的痛处。中国占全球精炼镓产量的98.8%,精炼锗产量也达59.2%,美国一半的相关供应都来自中国。 美国芯片企业最先感受到了寒意。英特尔27%的收入依赖中国市场,2024年下半年营收直接下滑12%。英伟达更难受,中国市场曾贡献其15%的收入,如今那些为绕开管制设计的特供芯片,也因行业协会的呼吁遭遇冷遇。中国互联网协会、半导体行业协会接连发声,直指美国芯片“不再可靠、不再安全”,呼吁企业审慎采购。 盟友们的态度也开始松动。美国硬拉荷兰、日本搞设备管制,可阿斯麦很快发现,失去中国市场让自家营收少了大块蛋糕。2025年财报显示,阿斯麦对华销售额同比降了30%,高管们频频喊话希望放宽限制。日本企业更直接,偷偷通过第三方渠道继续对华出口设备,谁也不想真跟中国市场彻底切割。 中国的应对远不止这些。国内企业掀起了国产替代潮,长江存储的存储芯片、华为的麒麟芯片陆续实现量产。2024年,国产芯片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渗透率从5%飙升到18%,汽车芯片更是达到了25%。北方华创等设备企业虽然被列入实体清单,却早有预案,生产经营半点没受影响。 美国的管制措施还闹出了乌龙。他们把140多家中国企业塞进实体清单,却没料到这些企业早已建立起替代供应链。闻泰科技直言,清单限制的物项有限,对销售毫无直接影响。芯谋研究的顾文军看得透彻,中国企业早就“放弃幻想”,这些限制不过是加速了自主化的进程。 反噬效应很快蔓延到美国本土。半导体设备商泛林集团2025年一季度订单锐减40%,不得不裁员千人。那些依赖中国原材料的美国厂商更惨,镓价三个月暴涨3倍,不少企业被迫停工待产。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火药味十足,芯片企业高管直言,管制正在“自断臂膀”。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打压中国,一边还在给竞争对手输血。他们前脚刚限制对华芯片出口,后脚就给韩国三星、SK海力士开绿灯,允许其对华出口先进存储芯片。这种双重标准让美国本土企业怨声载道,英特尔CEO在公开场合吐槽,这是在“牺牲美国企业利益”。 等美国想明白过来,中国的产业链已经扎稳了根。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华虹半导体还和欧洲意法半导体达成合作,在国内生产40纳米芯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的吸引力,根本不是美国能轻易抵消的。 现在美国再想挽回局面,难度堪比登天。中国不仅在成熟制程站稳脚跟,还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实现突破,碳化硅芯片产能跃居世界第一。那些曾经依赖美国芯片的中国企业,早就习惯了国产替代的稳定供应,没人愿意再回头看美国产品。 新加坡学者骆明辉说得精辟,中国从来不是被动挨打,在芯片领域手里握着不少反制牌。美国浪费的四年,恰恰给了中国喘息和突破的时间。如今供应链格局已经固化,中国有了自己的技术、稳定的供应和广阔的市场,根本没必要再看美国脸色。 这场较量到最后才看清,美国攥紧的光刻机不过是颗“银弹”,却没能打垮中国的产业韧性。中国用四年时间证明,与其跟在别人后面要设备,不如自己造一条路出来。老美这才后知后觉自己上当了,可现在再想布防,真的已经太晚了。 信源:环球网
中美芯片之争,美国浪费了四年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在这四年中,中国采用你打你的,我打
史鉴奇谈
2025-10-08 15:02:17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