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费奥多西亚的克里米亚最大石油码头已连续燃烧两天。   10月6日,乌

天天纪闻 2025-10-08 15:47:59

10月7日,费奥多西亚的克里米亚最大石油码头已连续燃烧两天。   10月6日,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证实打击了费奥多西亚“海上石油码头”及捷尔任斯克炸药厂,克里米亚一处俄军军火库亦遭袭击   熟悉克里米亚战局的人都清楚,这个码头对俄军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普通后勤节点。   随着刻赤大桥在今年9月的密集袭击中逐渐丧失战略价值——俄军已不再通过这座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的桥梁运输装备——费奥多西亚码头成为了俄军在克里米亚最后的大型油料中转站。   此前乌军对该设施的打击已验证了其战略价值:去年十月的袭击曾导致火灾持续近一周,储罐连环爆炸,占领当局不得不紧急疏散群众。如今历史重演,且燃烧时间已达48小时,这意味着码头的储油设施和转运设备可能遭受了结构性损毁。   对依赖燃油驱动装甲部队和后勤车辆的俄军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前线的燃料补给将出现断层,更会影响克里米亚本地驻军的机动性——毕竟现代战争中,失去燃料供应的坦克与装甲车不过是固定靶标。   与石油码头遭袭形成呼应的,是位于俄罗斯本土下诺夫哥罗德州的捷尔任斯克炸药厂遇袭。   这家被美国和欧盟制裁的斯维尔德洛夫工厂,绝非普通的工业设施,而是俄罗斯国内最大的炸药生产商之一,其产品覆盖了炮弹、航空炸弹和导弹等几乎所有类型军火的炸药需求。   就在袭击发生前五个月,路透社还披露俄罗斯计划将炸药年产量提高6000吨,以满足多装填120万发炮弹的产能需求,试图摆脱对朝鲜弹药供应的依赖。   如今这家关键工厂遭打击,直接掐住了俄军军火生产的"咽喉"。要知道,在持续的消耗战中,炸药产能直接决定着炮弹和导弹的供应规模,而乌军此次精准打击,相当于在俄军试图扩大弹药生产的关键时刻釜底抽薪,让本就紧张的前线弹药补给雪上加霜。   从现场情况看,费奥多西亚市已进入技术性紧急状态,尽管当地官员宣称火灾未造成燃料泄漏或生态威胁,但连续两天的燃烧意味着灭火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很可能是因为火场附近存在军火库袭击后的次生爆炸风险,导致消防人员无法近距离作业。   这种持续燃烧不仅摧毁着俄罗斯的军事基础设施,更在心理层面对克里米亚的占领当局形成压力。   当地居民拍摄的视频显示,港口方向的黑烟在数十公里外都清晰可见,伴随的间歇性爆炸声不断加剧着恐慌情绪。   而对俄军后勤部门来说,更棘手的问题在于替代补给方案的缺失:原本通过刻赤大桥和费奥多西亚码头的双重补给线,如今只剩小型港口的零星运输,这种"毛细血管式"的补给根本无法满足数万驻军的需求。   尤其是在冬季来临前,燃料储备不仅关系到军事行动,更直接影响着占领区的供暖保障。   这场袭击本质上是乌克兰"深度打击"战术的集中体现。自今年9月以来,乌军对克里米亚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密集的攻势,仅9月下旬就达10次,动用了包括国产"火烈鸟"导弹在内的多种远程武器。   这种战术的核心逻辑很明确:通过精准摧毁俄罗斯的战争潜力节点,在不进行大规模地面决战的情况下,逐步削弱俄军的持续作战能力。   费奥多西亚石油码头和捷尔任斯克炸药厂的遇袭,恰好击中了俄军两个最脆弱的环节——后勤补给与军火生产。   正如英国《太阳报》分析的那样,乌军对俄罗斯能源系统的持续打击已导致其损失约1000亿美元,而克里米亚作为俄军在南方战线的战略支点,其基础设施的频繁受损,正在动摇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根基。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动展现了乌克兰远程打击能力的显著提升。从袭击克里米亚的石油码头到深入俄罗斯本土打击炸药厂,乌军已能精准定位并摧毁相距数百公里的关键目标,这种能力的突破彻底改变了冲突的形态。   对俄罗斯而言,这意味着其后方腹地的军事和能源设施不再安全,原本用于支持前线的战争机器,如今不得不分兵加强后方防御。   而对乌克兰来说,这种不对称作战不仅有效削弱了俄军实力,更向国际社会证明了其持续抵抗的能力,为争取更多军事援助创造了有利条件。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