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红高粱》争议中上演,抗日叙事还是文学捧红? 一顶血红花轿缓缓登场,盖着红盖头的九儿静立在红色灯光中,国家大剧院舞台上铺天盖地的高粱象征着一场关于文学与历史的话语权争夺战。 一声唢呐划破剧院寂静。2025年9月27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迎来首演。 这部由莫言亲自七易其稿改编剧本、郭文景作曲的歌剧,以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高密乡为背景,讲述了九儿、余占鳌等普通人的爱恨纠葛与抗日史诗。 01 中国气派:歌剧的本土化探索 歌剧《红高粱》的制作团队提出了打造 “具有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的现代民族歌剧新样本” 的目标。 作曲家郭文景在创作前专程前往山东,深度学习茂腔、柳腔、山东梆子等民间音乐,带回了“几大箱”的书籍、乐谱、专著和录音。 导演王筱頔打造了“天圆地方”的视觉空间,一弯弧形屏幕象征穹宇,反拱在舞台正上方。这片机械矩阵构成的“高粱墙”随剧情生长、摇曳,比影像更加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 02 美声唱法:民族歌剧的意外选择 颇具争议的是,这部自称“民族歌剧”的作品中所有核心角色都采用了典型的美声唱法。 郭文景解释,小说中“野性的生命力”与他一贯的音乐风格契合,适合用“比较交响化的音乐语言来刻画”。 但这种选择引发质疑:这是否真正考虑了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还是迎合了西方艺术评价标准? 03 历史叙事:民间抗战的再现争议 歌剧《红高粱》聚焦于土匪英雄与普通村民的抗日故事,这并非莫言作品首次因历史叙事引发讨论。 2014年电视剧版《红高粱》就被批评“回避了抗日历史尤其是民间抗战史的深入”,退回到“轻车熟路的现代剧和宫斗剧的老路上”。 当时有评论尖锐指出,该剧把历史悲壮色彩替换成了内斗与三角恋。 04 莫言作品:从魔幻现实到主流认同 歌剧版《红高粱》的上演,恰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余年后。 此时的莫言已从那个描写“高密东北乡”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转变为国家大剧院合作的主流文学家。 有评论认为,这标志着莫言作品被纳入官方主流文艺体系。 莫言亲手改编的歌剧剧本,郭文景融合民间音乐与美声唱法的创作,导演王筱頔设计的“天圆地方”舞台——这些艺术选择背后,是中西文化认同的博弈。 有人认为,对《红高粱》的推崇实质是“为莫言多年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洗白”,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打擂台。 当九儿引燃酒棚与敌人同归于尽,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抗日英雄的赞歌,还是被包装的文学叙事?莫言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您认可作家莫言吗
歌剧《红高粱》争议中上演,抗日叙事还是文学捧红? 一顶血红花轿缓缓登场,盖着红
俊青聊天下
2025-10-08 21:53: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