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到铁矿石定价权!中方“卡脖子”一周后,澳铁矿巨头同意人民币结算   据多家

天天纪闻 2025-10-10 12:40:01

中国拿到铁矿石定价权!中方“卡脖子”一周后,澳铁矿巨头同意人民币结算   据多家外媒10月9日报道,日前,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公司已经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签署协议,同意自2025年第4季度起,以人民币进行铁矿石贸易结算。   这件事的意义相当大,不仅标志着中国首次拿到了铁矿石的定价权,更对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采购国,中国在全球海运铁矿石交易中占据绝对主导的采购份额,为何过去二十多年始终没能掌握定价权?   这背后是国际矿商精心设计的博弈策略。以必和必拓、力拓为代表的三大矿商,深知中国国内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且分散,于是采取逐个施压的方式。   今天对这家企业说"不尽快下单后续就会涨价",明天又对那家宣称"其他企业都已订货再不采购就会缺货",在这种分化瓦解的策略下,中国钢企被迫陷入互相抬价的被动境地。   最典型的2004年至2008年,铁矿石长期协议价连续六年上涨,累计涨幅超过200%,仅2008年单年65%的涨价就导致中国钢企成本激增124亿美元。下游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对钢材的迫切需求,让中国企业只能无奈接受这种"买得越多、越贵"的反常局面。   更让中国企业憋屈的是,所有交易都以美元结算,汇率的每一次波动都会带来额外成本支出,相当于间接为美国金融资本"打工"。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却只能隐忍。   澳大利亚铁矿石品质优良、开采成本低,在必和必拓2025财年财报中显示,其铁矿石生产成本仅为每吨19美元,而中国进口铁矿石中澳矿占比极高,若贸然停止进口,国内钢铁企业将面临原料短缺的危机。   这种战略依赖直到2022年才出现转机,当年7月中国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后的年采购量与必和必拓的全年产量不相上下,单一买家的规模优势让中国终于拥有了与国际矿商平等对话的底气。   此次谈判破裂的直接导火索,是双方在定价机制和结算货币上的根本分歧。必和必拓坚持2025财年年度长协价约109.5美元/吨,理由是其60.8%的高品位矿石应获得溢价;   而中国则主张采用当时约82美元/吨的季度现货价,更贴近市场供需实际。   更关键的是,中国明确提出了人民币结算的要求,这不仅是为了降低汇率风险,更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重要布局。   必和必拓此时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市场在其收入中占比极大,失去这个大客户意味着矿山可能面临减产、裁员的危机;   另一方面,其股权结构中美国资本占比接近一半,摩根大通、黑石等华尔街巨头均为大股东,采用人民币计价无疑会冲击美元体系,这是美国资本不愿看到的。   中国此次敢于出手,绝非临时起意。除了整合采购需求形成规模优势,中国还同步推进了两大战略布局:一是拓展多元化供应渠道,有效分散了对澳矿的依赖;   二是构建自己的定价体系,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铁矿石定价基准,打破了普氏指数的垄断。   必和必拓的妥协其实早有先例,澳大利亚另一家矿商力拓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交易,因为没有企业愿意冒着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与趋势对抗。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钢铁需求下降,全球粗钢产量出现同比下滑,铁矿石价格呈下跌趋势,必和必拓的净利润已出现大幅下降,在这种经营压力下,放弃部分利益换取中国市场稳定显得尤为必要。   根据协议,除了人民币结算,必和必拓还与中国远洋海运签署租船协议,计划共同打造两艘以氨为动力的"绿色"散货船,这种深度绑定既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也展示了双方合作的新方向。   人民币结算铁矿石贸易的意义,远不止于降低汇率风险那么简单。这是中国在大宗商品领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此前中国已在原油、煤炭等领域试点人民币结算并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的教训让中国更加重视金融安全,推进人民币计价能帮助中国绕开美元体系,即便未来遭遇类似制裁,大宗商品进口也无需再看美国脸色。   更重要的是,铁矿石作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其人民币结算的示范效应将带动更多领域跟进,逐步改变全球货币支付格局。   从暂停采购到签署协议,短短一周时间的博弈,背后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必和必拓的妥协,本质上是对全球铁矿石市场权力结构变化的承认。   这场定价权争夺战的胜利,不仅能让中国钢企节省巨额采购成本,将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工人待遇提升,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被动买单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为后续能源和矿产领域的货币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