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

别惹我的过去 2025-10-10 15:36:45

1997年,48岁的耿保国不顾妻子反对,借遍亲朋好友又咬牙贷款几十万,终于凑够了120万买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宅,此后他又把后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了修缮复原这座老宅上面,如今20多年过去了,他和这座宅子近况如何? 耿保国1949年出生在山西平遥,从小接触当地传统手艺。1965年他开始工作,进入漆艺领域,专攻推光漆器这项老行当。那时候平遥推光漆器有名气,他从基础学起,逐步掌握彩绘和漆画技巧。工作几年后,他成了山西省平遥推光漆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负责花鸟鱼虫和人物题材的创作。耿保国不光继承传统,还试着创新技法,让漆器更贴合现代审美。通过日常练习,他积累了不少经验,推动这项工艺往前走。 1994年,耿保国拿到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对他来说是肯定。他继续钻研,参与漆器传承活动。2008年,他被选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点推广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耿保国把漆艺和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在古城里开展工作。他的作品融合传统元素和个人风格,影响了不少后辈。整个职业生涯,他从学徒到大师,靠的就是一步步积累,没走捷径。这段经历让他对老物件有特殊感情,也为后来买宅子埋下伏笔。 耿保国一生专注漆器,从没离开过平遥这个圈子。他教导徒弟,强调技艺要纯正,不能掺杂商业味。他的贡献让推光漆器在当代得以传播,成了平遥文化的一部分。耿保国不张扬,靠手艺吃饭,生活简单朴实。这份坚持,让他看到古宅时就动了心。 1997年,耿保国48岁,在拍卖会上看到这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宅挂牌出售。宅子破败不堪,房顶有洞,院里杂草丛生,但历史悠久,已有400多年,比乔家大院早建250年。他决定买下这座院子,用来修缮和当工作室。他的妻子和家人反对,因为家里有两个儿子要上学,标价100万,资金压力大。耿保国没退缩,先拿部分钱买下前院。这座院子按四品官规格建,有三进两院结构,是平遥占地最大的明清古院。 耿保国开始筹钱,他走访亲戚朋友借贷,又去银行申请贷款。折腾一阵后,凑齐120多万,把宅子买到手。搬进去时,全家面对一堆废墟。他带着两个儿子清理现场,一边学漆器手艺,一边卖成品换钱买材料。耿保国把漆器技法用到修缮上,比如描金画银和起拱架梁,确保修旧如旧。修缮从买下那天起就启动,每天处理破损部位,儿子们也帮忙练习技能。 这个过程持续十几年,耿保国耗费心血,把宅子一点点恢复。起初,当地政府拍卖古建是因为维修资金短缺,让社会力量参与。耿保国借此机会,把宅子变成家和创作地。他卖漆器维持开销,逐步修补各处。宅子原名冀家大院,是日升昌票号掌柜祖业,历史价值高。耿保国给它起名浑漆斋,融入漆艺元素。修缮中,他请师傅帮忙,工作20多年,确保砖瓦木结构原样。 耿保国修宅子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投入四五百万,全靠漆器收入支撑。他不急不躁,一步步推进。两个儿子从小参与,学会漆艺传承。整个修缮没走捷径,耿保国用手艺守护老宅,让它重现明清风貌。这段经历,让他后半生都绑在宅子上。 修缮完成后,浑漆斋大院恢复旧貌,充满历史文物气息。现在价值上亿,成了平遥古城亮点。耿保国一家守护它,没大肆开发。两个儿子留在院里,从事艺术创作和漆器传承,已成当地艺术家。小儿子从清华美院毕业,两人不做艺术商人,只卖自家作品维持生计。他们在院内开店铺,售卖漆画和漆器。 耿保国把二楼设为艺术展厅,展示作品。这是他接受的最大商业化底线。有人建议改70多个房间成卧室出租,赚大钱。耿保国拒绝了,觉得这违背初衷。他用后半生让宅子恢复400年前样子,坚持保护。两个儿子接班,继续创作和维护,保存历史给后人看。 如今,浑漆斋大院免费开放,吸引游客。耿保国讲解漆器文化和宅子历史,坚持不改造成宾馆。2024年,他还有新作品问世,证明手艺没丢。宅子从破败到宝贝,耿保国投入巨大,但没后悔。这故事反映匠人精神,在商业时代显得难得。

0 阅读:7
别惹我的过去

别惹我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