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教授: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中国,是因为我们不希望中国发展的太好! 近日,在韩国国内出现了许多所谓“针对中国”的集会和游行,来的如此莫名其妙和措手不及,一时间令很多中国人表示不理解。 针对这一现象,在一档韩国电视访谈节目中,一位韩国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中国网友的评论更是亮眼。 面对主持人抛出的这一话题,这位韩国教授开门见山的表示:因为现在中国正在崛起,在中美较量中也没有落后。 这话听着直白,实则戳破了韩国部分群体藏了多年的“焦虑病”——不是不喜欢中国,是怕中国把“亚洲优等生”的位置给抢了。谁都记得,上世纪90年代,韩国靠着半导体、汽车产业风光无限,三星、现代在全球市场横着走,那会儿中国还在承接低端制造业,韩国人提起中国,多是“帮扶者”的姿态。可短短三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甩了韩国几条街,光伏组件占了全球80%的份额,就连韩国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中国的芯片制造技术也在步步紧逼,这种“被超越”的落差感,让不少韩国人坐不住了。 最明显的就是经济领域的“贴身肉搏”。去年韩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120万辆,中国直接干到688万辆,连韩国本土市场都被中国车企抢了一块——比亚迪ATTO 3在韩国上市半年就卖了3.2万辆,现代汽车的高管在内部会议上拍了桌子:“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本土市场都要守不住了!”半导体更不用提,韩国依赖中国市场的光刻胶、特种气体,中国却在加快国产替代,2023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5%提到了12%,这意味着韩国少了近百亿美元的订单,这种“此消彼长”,让韩国企业既依赖又恐慌,只能靠“不喜欢”来掩饰焦虑。 更复杂的是历史认知上的“拧巴”。韩国总想着把自己塑造成“东亚文明的传承者”,可端午节、活字印刷术这些被中国申遗的文化符号,总能在韩国引发争议。去年中国考古队在良渚古城挖出5000年前的水利系统,韩国网友却在网上吵着“这是韩国先民的技术”,这种“文化抢注”的背后,其实是怕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盖过自己。毕竟,当中国的汉服、故宫文创火遍全球,当《流浪地球》在韩国影院上映场场爆满,韩国人突然发现,自己曾经用来“区别于中国”的文化标签,正在被中国的文化输出慢慢稀释。 还有个绕不开的因素——美国的“挑唆”。这些年美国为了围堵中国,天天给韩国画饼,一会儿说要搞“芯片四方联盟”,一会儿拉着韩国搞“印太经济框架”,把中国塑造成“威胁”。韩国的保守派政客跟着起哄,媒体也天天渲染“中国技术威胁论”“中国文化扩张论”,时间长了,不少韩国民众真就被带偏了。可他们忘了,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连续18年,2023年更是高达417亿美元,中国买走了韩国30%的半导体、25%的汽车零部件,要是真跟中国闹僵,最先倒霉的是韩国的中小企业。 首尔明洞的饰品店老板金敏淑最懂这种矛盾。她店里80%的货源来自中国义乌,卖出去的饰品有三分之一是中国游客买的,她一边在电视上看到“反中集会”,一边又得靠中国供应链和中国游客吃饭,只能无奈地说:“那些喊着‘不喜欢中国’的人,大概没算过自己的饭碗里有多少中国饭。” 中国网友的评论戳中了要害:“怕别人发展,不如自己加油”“一边赚着中国的钱,一边说不喜欢,这也太双标了”。其实韩国真该明白,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抢位置”,而是给亚洲带来更多机会——中韩自贸协定让韩国的化妆品、护肤品以更低关税进入中国,中国的5G技术也帮韩国建设了基站,这种双赢的合作,远比“怕被超越”的焦虑有意义。 那位教授的话虽然直白,却暴露了一种短视:把邻居的发展当成威胁,不如好好琢磨怎么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谁能靠“不喜欢”阻挡别人前进,唯有合作,才能一起把蛋糕做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韩国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说:来韩国的都是底层的中国人,所以
【8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