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

探修説 2025-10-13 12:36:36

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的区别。所有的有助于战争的都是目标,除了军用目标外的各类机械工厂,都要全部炸毁。 这种 “攻击目标不分军民两用和民用” 的说法,其实是对现代战争规律和国际法准则的严重误解,更谈不上是什么 “血淋淋的教训”。 俄罗斯在冲突中的确打击过不少工业设施,但绝非不分青红皂白乱炸,而是精准锁定那些直接为战争机器输血的关键节点 —— 毕竟真打起来,能造坦克零件的机械厂和能修农具的小作坊,压根不是一回事。 先说说实际情况,俄军从始至终都在强调 “打击军事潜力目标”,而非所有民用机械工厂。 就拿哈尔科夫来说,当地的坦克制造厂是苏联时期就传承下来的军工核心,冲突爆发后一直在为乌军生产和维修主战坦克,这种明摆着的 “军用目标” 自然会成为打击重点。 还有基辅郊外的一家机械加工厂,表面上是生产发动机配件的民用厂,可俄军情报显示它早就被乌军征用,专门打磨迫击炮弹的弹体,这种 “挂着民用牌子干军工活” 的设施,才会被列入打击清单。 反观那些真正的民用企业,比如生产农业机械的车间、组装家电的工厂,俄军极少触碰,这从联合国难民署的报告里就能查证 —— 冲突中受损的民用工业设施,绝大多数都有明确的军方使用痕迹。 这里必须拎清楚一个关键:国际法从来不是 “一刀切” 的,《日内瓦公约》明确区分了 “军事目标” 和 “民用物体”,但也规定 “当民用物体被用于军事目的时,其保护地位会丧失”。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可能无视这些基本准则。 之前西方炒作 “俄军轰炸民用工厂”,不少案例后来被扒出是乌军故意将军事装备藏匿在民用厂区,甚至用平民当 “人盾”,这种把民用设施绑上战车的行为,才是对平民安全的最大威胁。 再说所谓的 “教训”,真正值得借鉴的从来不是 “乱炸一通”,而是精准切断敌方的战争造血能力。比如俄军早期打击乌克兰的铁路枢纽时,只摧毁了用于运输武器的编组站,而负责民用物资运输的线路完好无损; 打击电力设施时,优先瘫痪为军工企业供电的变电站,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这种 “精准去军事化” 才是现代战争的精髓 —— 要是真像传言说的 “所有机械工厂都炸”,先不说会引发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单是战后重建的舆论压力和国际制裁,就不是任何国家能承受的。 东方大国向来信奉 “慎战” 和 “义战”,更明白战争的目的是止战,而非滥杀无辜。 咱们的国防策略里,“精准打击”“体系破击” 一直是核心,讲究的是用最小代价摧毁敌方作战体系,从不会把平民和民用设施当作目标。 俄罗斯在冲突中其实也在不断调整策略,从早期的重点打击军事基地,到后来精准锁定军工产业链,这本身就说明 “不分军民目标” 是行不通的。 说到底,那种 “所有助战的都要炸” 的说法,要么是对战争的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的煽动。 真正的大国动用武力,必然会守住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的底线,既要实现军事目标,更要赢得道义主动 —— 毕竟能赢得民心的从来不是炸弹的威力,而是行动的正义性。你们觉得这种精准打击的思路,是不是比盲目轰炸高明多了?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