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承认中国可平起平坐,但拒绝中美组建G2,理由是有四大帮手 美国嘴上说尊重,心里还是不服。中国早就不是从前的中国了,但美国就是不肯放手,连“G2”都不愿提,偏偏还要拉盟友撑场面。问题是,这些“帮手”真的靠得住吗? 10月11日,《日经亚洲》刊出了一篇重磅专访,主角是前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 这是他卸任之后首次系统谈论中美关系,不出所料,态度复杂、言辞强硬、逻辑熟悉得令人失望。 他一边承认中国已站在全球力量的高地上,一边又斩钉截铁地拒绝中美共治,还振振有词地甩出所谓“四大帮手”,仿佛美国还在二战后的盛世年代。 伯恩斯说中国值得尊敬,已经是“平起平坐的对手”。他承认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已全面赶超,甚至连科技人才都多得惊人。 这种评价,换作十年前,可能会被打上“亲中”标签。 但讽刺的是,刚说完这些,他就立刻反对中美组成G2,说那是“历史性错误”和“羞辱”,理由是美国“有盟友”。 这逻辑,听起来像是怕别人说美国软了,其实是底气越来越不足。 明明知道中国已不是配角,却又不愿承认主角位置可以共享。伯恩斯话说得漂亮,说美国不反对中国崛起,只是不接受中国主导亚洲。 这种说法,和当年英国看美国崛起时何其相似。只要不是自己当老大,不管你多强,他都不愿意让位。 伯恩斯甚至搬出门罗主义,但他忘了,今天的中国不是19世纪的拉美,美国也早不是那个可以随意划线的帝国。 最令人玩味的是他提出所谓的“四大帮手”战略。 他点名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和印度,说只要这四个国家和美国联手,就能“遏制中国”。 但问题是,这四个“帮手”真的愿意扮演这个角色吗? 日本最近对美国的防卫要求开始犹豫不决。 七月的“2+2”会谈直接被推迟,背后原因就是美国要求日本将军费拉高到GDP的3.5%,日本国内舆论直接炸锅。 曾经亲美的日本财界也开始担心,继续紧贴华盛顿,会不会把自己拖进中美冲突的火线。 而美国对日本汽车的关税迟迟不撤,贸易问题年年谈、年年无解,所谓“亲密盟友”,不过是嘴上客气。 欧盟的问题更复杂。伯恩斯把欧盟当成“规则制定战线”的核心,但现实是,欧盟最怕的不是中国强大,而是美国的单边主义。 德法两国坚决反对与中国“脱钩”,德国车企甚至逆势加大从中国进口稀土。因为他们很清楚,一个缺资源、缺市场的欧洲,光靠美国,不够活下去。 美国新一轮钢铁关税出来后,欧盟贸易委员的话直接刺破了同盟的窗户纸:“美国的保护主义正在伤害盟友。” 澳大利亚更是典型的左右为难。伯恩斯说澳大利亚是“安全前线”,但澳总理却拒绝出席北约峰会,理由很简单: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两边都不能得罪。 几年前跟着美国搞贸易制裁,结果自己被中国断了订单,损失上百亿澳元。现在澳洲拼命想修好对华关系,哪还有心思当美国的马前卒? 伯恩斯以为澳大利亚是“忠诚合伙人”,但澳洲政客看得明白,真打起来,美国能保几艘船,保不了几吨铁矿石。 至于印度,伯恩斯的幻想就更大了。他说印度是“南亚平衡者”,但印度外交从来只有一个原则——不选边站。 美方每次推贸易协议,印度都推三阻四;四方安全对话(QUAD)刚刚启动“关键矿产倡议”,印度却转头和中国签了稀土采购协议。 美国想让印度签安全条约,印度摇头说“我们是自主国家”。这哪是帮手,分明是各打算盘的合作者。 伯恩斯的战略思路,其实不难理解。他没有否认中国的崛起,但他也不愿承认自己的衰退。 于是就拼命拉盟友,试图复制冷战时期的“合围”战术。 然而时代变了,全球化的链条把经济和安全绑在了一起,那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对抗,只会让所有人都输。 美国如果继续坚持“拉帮结派”的老套路,不但无法压制中国,反而会把自己拖进更深的战略孤岛。 而中国的回应,也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低调忍让。2025年,中国对关键矿产资源加强了出口管制,还对美资船只征收特别港务费,直击美国产业链软肋。 美国财政部长甚至公开表达“希望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这从侧面暴露了谁才是供应链的短板。 而与此同时,中国成功试射“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关岛,速度高达8.6马赫。美军专家私下承认,这可能彻底改变西太平洋的军力天平。 伯恩斯口中的“四大帮手”,在现实中却是四个心怀鬼胎、各有算盘的“半盟友”。 他们可以在场面上配合美国,但在关键利益上,却越来越不愿意为美国买单。尤其在对华政策上,他们想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平衡。 欧盟想做规则仲裁者,日本想当地区协调者,澳大利亚和印度则更像是在中美之间小心走钢丝的“机会主义者”。 G2不是中国的主张,但美国的拒绝背后,却暴露了更深的焦虑。那是一种不愿面对现实的执念,一种旧世纪帝国遗留下来的幻影。
连出3招没镇住中国,美国要把事闹大,特朗普明白:不能再犹豫了最近这段时间,中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