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而不往非礼也! 从今天开始,也就是10月14号,中美两国就开始互相收取轮船靠岸

士气沉沉 2025-10-14 10:52:51

来而不往非礼也! 从今天开始,也就是10月14号,中美两国就开始互相收取轮船靠岸停泊费了。 这是美国先提出来的,中国也不能惯着,你收我也收,并且轮船靠岸停泊费的收取力度一年比一年大。 这事儿根子在2025年4月17日,美国先动的手。他们抛出301调查最终措施,瞄准中国海事和造船业 。 美方明确10月14日起加收费用,中国拥有/运营的船每净吨50美元,中国造的船则高收18美元或每箱120美元,还设豁免项。 中国没含糊,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直接亮剑。反制措施和美方同一天生效,精准对等 。 好家伙,这事儿说来就来,一点不含糊。10月14日日历刚翻开,太平洋两岸的港口就同步上演了一出新戏码。 从此刻起,悬挂着五星红旗或者由中国航运公司运营的货轮,停靠美国码头时得准备一笔额外的“过路费”; 反过来,美国的船只想在中国港口歇歇脚,也得掏出同样数额的银子。这可不是什么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的一场经济博弈,棋子早在半年前就已经落下。 这场风波的源头,得追溯到今年春天华盛顿的一纸公告。当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点燃了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导火索。 说白了,就是美国的一些产业联盟,特别是国内的造船业,看着自家商船队规模日渐萎缩,而中国的造船厂却如同下饺子一样,一艘艘巨轮下水,全球市场份额都快占到一半了,心里头不是滋味。 他们抱怨中国政府的补贴让美国船企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于是便向政府施压,要求采取行动。这股情绪最终汇聚成了4月17日那份措辞严厉的最终措施报告,将矛头直指中国的整个海洋工业体系。 美国的算盘打得挺精,他们公布的收费细则也很有针对性。一艘由中国公司运营的船只,每净吨位就要被收取50美元的费用,对于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吨的大型货轮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更厉害的是,对于那些在中国船厂建造的船只,无论属于哪个国家,费用标准也水涨船高,要么按每个集装箱120美元算,要么按每净吨18美元收。 这招显然是想从源头上打击“中国制造”的船舶竞争力。不过,美方也留了个口子,设置了一些豁免项,比如涉及某些特定货物或紧急情况的船只可以免缴,这背后似乎又藏着几分不想把事情做绝的考量,为后续的博弈留下了空间。 面对这样的压力,北京显然不会坐视不管。就在美方宣布措施细节后不久,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的一则公告如同亮剑出鞘,简洁明了,直击要害。 公告宣布,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方决定对等反制,对美国籍的船舶征收同样的港口停靠费。最关键的是,生效日期被精准地定在了10月14日,与美国完全同步。 这种“你打我一拳,我必还你一脚”的快速反应,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不惹事,但绝不怕事。这种针尖对麦芒的精准对等反制,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并不多见,足以看出中方准备之充分,态度之坚决。 这轮过招,看似只是港口多收一笔钱,但水下的涟漪才刚刚开始扩散。对于全球航运公司来说,这笔新增的成本是实实在在的,它们不可能自己默默消化。 最终,这些费用很可能会被计入运营成本,然后通过提高运费的方式,转嫁到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网上购买一件来自海外的商品,或者出口一批货物时,都能感受到这几十美元费用带来的蝴蝶效应。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中美两国之间的事了,它牵动着全球贸易的神经,考验着本就脆弱的供应链韧性。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双方都明确表示,未来的收费力度还会逐年加大。这不禁让人思考,这场围绕港口费用的“礼尚往来”,会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吗? 其他国家会不会也效仿这种做法,以“国家安全”或“产业保护”为由,筑起一道道隐形的港口壁垒? 全球航运格局是否会因此迎来一次新的洗牌?这轮针锋相对的过招,最终会由谁来买单?是全球供应链,是普通消费者,还是另有其人?你的看法是什么?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