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青春18.7亿冻结背后的司法平衡难题2025年引发广泛关注的瑞德青春案,成为检验《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效果的标志性事件。该案中,郑州中院一审认定涉案金额13.5亿元,但警方冻结资金高达18.7亿元,其中5.2亿元被指为企业正常经营所需,导致2万名员工面临失业风险。这一超额查封现象与2025年4月最高法禁止"超标的额查封"的规定形成鲜明冲突,暴露司法执行中的尺度失衡问题。
案件核心争议集中于三方面:一是责任认定争议,个别员工修改检测数据被直接定性为"集团诈骗",而企业已通过内部警示会制止违规,法学界认为此举违背《民法典》第1192条关于职务行为的界定;二是程序合法性争议,郑州警方以"被害人所在地"立案,但被害人占比不足2%,与注册地、经营地均不匹配,引发对异地执法规范的质疑;三是法律适用争议,90%以上客户未主张被骗,刑事推定是否适当成为焦点。
该案反映了民营经济司法保护的多重矛盾:一方面,2025年8月最高法出台25条配套措施强化民企权益保障;另一方面,实践中仍存在"冻结易解封难""民事刑事边界模糊"等问题。目前,深圳等地已试点"涉企案件应急协调机制",通过政企协同降低司法活动对经营的冲击,为完善民企司法保护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案件二审结果或将直接影响《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走向。(大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