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降低要求是包容还是放任 通透的一段话: “做父母的, 一定要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有要求就会有期待, 有期待就会有情绪, 有情绪就容易失控。 最后的结果就是—— 每个人,都会被伤到。” 以前我不懂这话。 总盯着儿子的成绩单。 考90分,会说怎么没考100。 报了兴趣班,就盼着他能拿奖。 觉得我花了钱,他就得有出息。 直到有一天,他小声问我:“妈妈,如果我什么都不会,你还爱我吗?” 我愣住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 我的“为你好”,早已变成他心头的秤,天天称自己够不够重。 我们总以为严格是负责,push是激励,可孩子接收到的,往往是“我不够好,所以你不满意”。 心理学有个词叫“条件性接纳”:你乖我才爱你,你优秀我才高兴。 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哪怕我平凡,哪怕我失败,你也愿意抱抱我说:“没关系,我在。” 降低要求,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把“你必须优秀”换成“我陪你成长”; 是从紧盯短板,转向看见闪光; 是从“你怎么又错了”,变成“你已经进步了”。 朋友的女儿学跳舞总是跟不上节奏,老师建议“可能不适合”。 她妈妈却说:“没关系,你喜欢就好。” 三年后,孩子没成舞者,但阳光自信,站在人群中敢笑敢跳。 她说:“我妈从不逼我赢,所以我敢输。” 这才是“降低要求”的真谛—— 给孩子的不是压力,而是底气:无论你成为谁,我都接得住你。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雕成完美的雕像, 而是让他长成一棵真实的树—— 可能不高,但根扎得深; 可能不直,但风吹不倒; 枝叶或许普通,却在阳光下自在摇曳。 父母最深的爱,是放下执念,看见孩子本来的模样,然后轻声说一句: “原来你在这里,真好。” 评论区等你: 你有没有因为“要求太高”后悔过? 哪一刻,你因为放下焦虑,反而和孩子更近了? 转发给那个正在较劲的父母: 爱不需要条件,成长也不需要完美。父母要理解儿女
孩子跟妈妈姓真的很难被接受吗?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