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荷兰国防部正式宣布! 2025年10月15日,荷兰国防大臣布雷克曼斯在北约防长会上正式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一项价值9000万欧元的专项军援,专门用于购买侦察和打击无人机计划。 然而本次新一轮的援助距离荷兰刚抛出的2亿欧元援乌计划才过去几天,短短时间内密集加码,这波操作哪儿是单纯援助,分明藏着荷兰的大算盘。 掰开揉碎了看,荷兰敢这么激进援乌,核心是自己没了能源的后顾之忧。 放在几年前,荷兰还得看俄罗斯的脸色过日子,国内煤炭、石油不少都从俄罗斯进口,真要是闹僵了,老百姓过冬都成问题。 可这两年欧洲拼了命搞能源独立,荷兰跟着趁势转型,风能、太阳能装得越来越多,天然气也转头从美国、卡塔尔那边进货。 现在欧盟要求的九成储备线,荷兰早就超额完成,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自然不用再怕俄罗斯断供的威胁。 没了能源这个软肋,荷兰在对俄政策上腰杆硬了不少,借着援乌的机会消耗俄罗斯实力,顺便在欧洲安全圈里刷存在感,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 有了能源这块底气,荷兰在北约内部也开始主动抢戏。布雷克曼斯这次宣布的援助,不是荷兰单打独斗,而是跟着北约的“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走的。 这个机制说穿了就是美国牵头,让欧洲国家凑钱援乌,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又能让欧洲绑在战车上。 而荷兰偏偏是这个机制的第一个买单者,再加上北约秘书长吕特原本就是荷兰前首相,这层关系让荷兰直接掌握了不少话语权。 吕特上台后一个劲催成员国援乌,荷兰就顺势把自家擅长的无人机援助,塞进北约的整体计划里,相当于让其他欧洲国家跟着出钱,自己却凭着技术和人脉,成了背后的最大受益者。 让人看清本质的是荷兰和乌克兰的合作模式,根本不是简单的“送装备”。 双方搞的联合建厂,表面看是帮乌克兰建生产线,实则就是把乌克兰当成了自家军工的“海外代工厂”。 乌克兰那边号称无人机产能突破400万架,听着挺唬人,可真正核心的控制器、导航模块这些关键部件,九成以上都得靠进口,自己能干的也就是拧拧螺丝、装装外壳。 荷兰给的技术支持也留着后手,核心专利和零部件供应死死攥在自己手里,乌克兰永远学不会完整的生产技术,只能一直依赖荷兰的供给。 这种依赖带来的风险,其实已经慢慢显现。 俄军早就摸透了乌克兰的软肋,专盯着港口、铁路枢纽和零部件仓库打,就是要切断它的全球供应链。 乌克兰为了维持生产,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通过中间商偷偷进口,有的甚至从电商平台买民用零件,再想方设法转运回国。 这些民用零件看着能用,可到了高强度战场上,故障频发,有时候刚飞上天就掉下来,根本顶不上用。 荷兰这9000万欧元看着不少,可扣掉中间环节的损耗、运输费,再加上零件本身的成本,真正能变成战斗力的部分没多少,顶多让乌克兰喘口气,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让人头疼的是,荷兰的这波操作,还给欧洲自己埋了安全隐患。 俄乌冲突把无人机的门槛拉低了,现在不光军队用,民间也能轻易搞到。 最近丹麦、德国不少地方都发现了不明无人机,有的干扰了机场航班,有的甚至飞到了军事基地附近。 北约没办法,只能紧急升级波罗的海的巡逻任务,欧盟也在琢磨着建“无人机墙”防御。 这些无人机有的是冲突中失控的,有的是别人跟着学做的,而荷兰还在一个劲给乌克兰输出技术和产能,相当于间接降低了无人机的使用门槛,最后搞不好会反噬自己。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不少武器里,居然能找到荷兰的零部件。乌克兰拆解俄军装备后发现,很多关键部件都是通过第三方渠道,从荷兰等西方国家流过去的。 这说明荷兰就算想管控技术流向,在复杂的全球贸易网络里也很难做到滴水不漏。这些技术万一被俄罗斯摸透了,反过来针对欧洲,那荷兰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荷兰借着能源独立的底气,靠着北约的机制,想通过援乌无人机实现自己的战略野心,可背后的风险和隐患一点也不少。 这场看似“正义”的援助,说到底还是利益的算计。你觉得荷兰这波“算盘”能打响吗?乌克兰会不会变成被利用的棋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荷兰宣布对乌提供价值9000万欧元军援 2025-10-15 17:07·央视新闻
无视中方警告,荷兰联合30国打算来硬的:加一块对中国施压才有力事情闹大了。荷
【122评论】【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