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在浙江大学授课,遇到了一个来自巴东的学生,陈行甲问他的名字以及名次,很激动的和这名男生交流。那个夜晚在浙大教室外,一个瘦高男生怯生生喊了声“陈书记”。陈行甲转身时眼睛亮了,像遇见失散多年的亲人。“我是巴东的,全县第五名考来浙大。”男孩声音发颤。陈行甲一把搂住他肩膀:“天啦孩子!太好了!” 那孩子站在路灯下,手插在裤兜里,肩膀还缩着一看就是山里出来的,不习惯被注意。陈行甲没松手,一直搭着他,问他家里情况,爸妈做什么,有没有弟弟妹妹。男孩说妈妈在镇上洗碗,爸爸在工地,供他读书咬着牙撑的。 陈行甲听着,点头。他太知道这种家庭了。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但每一分钱都得算。孩子考上大学,全家高兴完,接着就是愁学费。他当年在巴东,见过一个女孩考上华中师大,录取通知书到了,她妈坐在门槛上哭了一夜。不是不想让她上,是真拿不出钱。 后来县里出面,凑了五千,教育局补三千,陈行甲自己掏两千。他记得那女孩来谢他,话不多,就低头说了一句:“我一定回来教书。”去年他听说,那女孩真回巴东了,在野三关镇中学当语文老师。班上八个孩子考上一本。 这就是为什么他一听“巴东”两个字,心就猛地一跳。这些孩子不是飞走了就不管了。他们心里有根,扎得深。你帮过他一次,他记一辈子。 那天晚上他和男孩聊了不到二十分钟。没讲大道理,就问课程难不难,吃饭吃得饱不,冬天冷不冷。男孩说食堂饭菜还行,就是不敢多吃,怕花钱。陈行甲马上说:“你记着,有困难就找我,打电话也行,发短信也行。” 他不是随便说说。他手机里存着十几个巴东籍大学生的联系方式。有人丢钱包了,他转五百;有人病了,他帮忙联系医生。不是当慈善家,是怕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退学。 山里孩子最怕的不是苦,是没人撑。你一松手,他可能就掉下去了。可你只要在关键时候扶一把,他就能走很远。 他当书记那会儿,有人笑他太较真。说扶贫搞经济才是政绩,搞教育见效慢。他不管。他亲眼见过太多聪明孩子,因为没钱,初中毕业就去广东打工。十年后回来,眼神都没光了。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但它最公平。你给一个孩子一本书,他就能看到整个世界。巴东现在出了三十多个985学生,有些在清华,有些在复旦。他们不一定都回来,但他们知道,有个人在老家一直看着他们。 那天晚上,男孩最后问了一句:“陈书记,我以后……能像你一样吗?” 陈行甲笑了,拍拍他:“你不用像我。你比我能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陈行甲在浙江大学授课,遇到了一个来自巴东的学生,陈行甲问他的名字以及名次,很激动
欢笑相伴
2025-10-16 12:53:51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