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走了25000里,国民党军司令吴奇伟就带队整整追了20000里,谁料,1949年的10月1日,他却赫然站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吴奇伟,是广东大埔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科班出身,算是根正苗红的职业军人。他一毕业就进了粤军,跟着孙中山干革命。北伐战争那会儿,他可是个猛人。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里,他带着部队配合叶挺的独立团,硬是把军阀吴佩孚的主力给干趴下了。因为能打仗,他升得很快,从参谋一路干到师长,在军中名气不小。 有意思的是,他打仗很猛,带兵却特别心细。行军的时候,他总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自己跟着队伍走。士兵们吃不饱,他就把自己的口粮分出去。久而久之,手下的兵都偷偷叫他“阿婆将军”。你听听这外号,不是说他娘娘腔,是说他带兵像家里的长辈一样,体恤人、会疼人。 时间一晃到了抗日战争。这可是吴奇伟军旅生涯的最高光时刻。淞沪会战,他在罗店、嘉定一带,带着第四军跟日军死磕。阵地被炸成一片火海,他就跟士兵一起窝在战壕里指挥。最牛的还是万家岭大捷,这场战役,他和薛岳等人一起指挥,几乎全歼了日军一个师团,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他也因此拿到了“青天白日勋章”,这在当时可是军人的顶级荣誉。那会儿,他已经是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是响当当的抗日名将。 按理说,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抗战胜利后应该备受重用吧?可现实偏偏就爱开玩笑。蒋介石对非嫡系的将领,尤其是粤军这种地方实力派,始终不放心。先是给了个湖南省主席的虚职,没多久又把他调去当武汉行辕副主任,明升暗降,手里的兵权基本被收走了。 更让他心里憋屈的是,老蒋铁了心要打内战。吴奇伟想不通,好不容易把日本人赶跑了,中国人为啥还要打中国人?他看着那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兵,实在不忍心再把他们带到内战的战场上。心里烦闷,他干脆称病,躲到南京汤山去“疗养”,眼不见心不烦。 可天下大势,哪是躲起来就能看不见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下来,国民党军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干净了。吴奇伟在汤山看着报纸,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天,要变了。 1949年初,解放军准备渡江,我们党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策反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华南分局的人通过吴奇伟的同乡,辗转联系上了他。吴奇伟心里早就动摇了,一拍即合。他一边派人去香港和华南分局秘密接头,商量起义的细节;一边悄悄联系了李洁之等几个同样对老蒋不满的粤系将领。 这帮人,晚上关起门来,把粤东的军事地图铺在桌上,反复研究,把起义的每一步都盘算得清清楚楚。那段时间,真是风声鹤唳,走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1949年5月14日,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消息传来,吴奇伟知道,不能再等了。就在广东龙川的老隆镇,他联合其他几位将领,联名发表了起义宣言,正式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宣言一出,他带着部队,配合南下的解放军,迅速解放了梅州、兴宁等地。粤东很多还在观望的国民党部队一看,连吴奇伟这样的名将都起义了,也纷纷放下了武器。可以说,他的倒戈,大大加快了华南地区的解放进程。 起义之后的故事,就更具传奇色彩了。 同年8月,吴奇伟作为特别邀请人士,到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9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要在中南海见他。他当时的心情,当年在江西、在贵州,自己可是指挥部队追剿过红军的,现在要去见共产党的最高领袖,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据后来的资料回忆,那天吴奇伟特意换上了一身新做的中山装。见到毛主席,没等他开口解释,毛主席主动伸出手,笑着说:“吴奇伟先生,你们在粤东的起义,为人民立了一大功啊!” 握手的时候,吴奇伟还是没忍住,提起了当年追剿红军的往事,话语里满是愧疚。毛主席听完,只是平静地对他说:“以前的事就不要提了,那是各为其主。从今以后,我们都是一家人,希望你以后能为人民多做些好事。” 这句话,彻底解开了吴奇伟心里多年的疙瘩。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1949年10月1日,吴奇伟作为起义将领的代表,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他亲耳听到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广场上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传来,这位半生戎马的将军,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知道,这条路,他走对了。 新中国成立后,吴奇伟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事。粤东地区有残余匪患,他利用自己对地形和国民党军战术的熟悉,帮助解放军制定清剿方案,很快就肃清了匪患。他的家乡大埔县韩江经常发大水,他又亲自去沿岸勘察,向政府提议修建防洪大堤。大堤建成后,当地百姓再没受过水灾之苦。 1953年,吴奇伟在北京病逝,年仅62岁。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937年,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