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电动车行业可谓风云突变。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从九月开始正式落地,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整个市场的软肋上。
新规把速度锁死在25公里每小时,技术后门全部焊死,整车重量也卡得死死的,这一系列操作,不仅用户头疼,车企更是压力山大。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其实早有征兆。根据广州市司法局去年披露的数据,光是因为电动车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就超过1500起,伤亡数字触目惊心。再加上全国一年两万起的电动车火灾,安全问题早就不是小事。
所以新国标2.0这次出手特别狠,车速一超25就断电,北斗和GPS双重验证速度,连重量都按电池类型细分限制。说白了,就是彻底断了用户想解速、车企想打擦边球的念头。 而且有意思的是,本来以为新规落地大家会抢新国标车,结果反而掀起一波旧国标狂欢。像杭州、成都这些地方,老款车不仅涨价三五百,还一车难求,有些店家甚至玩起限量挂牌的饥饿营销。
但这波热销背后,其实藏着更大的行业隐忧。表面看,雅迪,爱玛这些品牌还在靠旧标车清库存拉销量,但实际上他们比谁都明白,好日子已经不多了。 从十二月起,老车型全面退市,而新国标车现在几乎无人问津。要知道电动车的技术转型成本很高,生产线调整,库存清理全是烫手山芋。 更关键的是,用户心理那一关难过,通勤族要的是不迟到,外卖小哥图的是多送单,你跟他们讲安全和智能,他们只会问还能不能快。
在我看来,眼下车企拼命讲的情绪价值,多少有点自欺欺人。什么智能防盗、鸿蒙生态、健康骑行,听起来高大上,但有多少用户真会为这些功能买单? 我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人买电动车就图两件事,跑得快、跑得远。新国标一来,这两个优势全没了,逼得车企去拼颜值,打科技牌,讲安全故事,但这肯定没任何用处。 其实回过头看,这种政策驱动行业升级的剧本我们并不陌生。从燃油车退市到新能源补贴,从钢铁减产到光伏整合,每一次大体都是这样,阵痛不可避免,但长远看行业确实会变得更规范、更安全。
只是这一次,电动车行业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时间,还有一场真正的产品革命。除非电池技术突破、或者公共出行效率大幅提升,否则慢和安全之间的这道选择题,还会持续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
相逢是缘
新国标的车白送我都不要!
雾雾
新国标车根本没人买,属制造垃圾!
淇琪
电动车并不适合学生骑行,因为初出牛犊不怕虎,马路上骑快车的外卖小哥和学生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