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美国媒体呼吁中国:一旦中美战争不可避免,呼吁中国不要打击美国军人,不要攻击美国本土。 近日,听闻某些美国媒体抛出一颇为有趣的论调。他们呼吁,倘若中美之间爆发冲突,期望中方“高抬贵手”,既勿动美国军人,亦别触碰美国本土。 这听起来简直像个段子,让人觉得有点滑稽。但我们先别急着笑,把它当成一个透镜,你就能看到一种非常值得玩味的心理:渴望冲突是可控的,代价也是可控的。 本文不想去辨别这呼吁是真是假,而是想借此聊聊,为啥这种“有限战争”的幻想,在今天的大国博弈牌桌上,根本就行不通。 我们先看看这种想法在战略逻辑上有多矛盾。一边是美国系统性、长期性地对华进行限制,在西太平洋加强军力部署,又是科技战又是关税战,摆出一副进攻的姿态;另一边又在心里盘算着,万一玩脱了,对方可得保持克制。 这不就是既想主导对抗,又害怕承担后果的双重标准吗?既要挑事,又不想引火烧身,希望在冲突中给自己留个特权。这种心态,在国际观察家眼里,只会削弱自己的威信。 再看看中国的反应。中国的战略思维一直很沉稳,是“棋手”而非“赌徒”,讲究长远博弈。官方立场再三强调:“不寻衅滋事,但亦无惧挑战。” 此态度彰显沉稳大气,既不主动挑起事端,又有直面纷争的果敢与担当。中国很清楚,主动去碰战争这条红线,就等于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人。 所以,中国不会主动升级事态,但如果核心利益真被触动了,也绝不可能配合对手去演一场“点到为止”的戏码。 然后,我们聊聊经济这笔账。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想给军事冲突和经济之间建一道“防火墙”,简直是天方夜谭。中美经济已经深度捆绑,全球产业链就像一个精密复杂的生命体。 一旦这个生命体被撕裂,引发的必然是系统性的链式崩溃,谁也别想独善其身,那个代价谁都承受不起。事实上,经济层面的博弈已经打响了。 你瞧,中国对稀土等关键矿物出口实施管控之举,恰似一场精准无误的反制。这一举措有的放矢,展现出中国在国际博弈中把控关键、灵活应对的智慧与能力。 这虽然还没到撕破脸的地步,但已经预示了,一旦全面冲突爆发,经济领域的打击烈度会有多大。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极限施压,反倒逼着中国加速构建自己的内循环和自主创新。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在为经济脱钩这种“最坏情况”做准备了,哪还有什么“有限冲击”的幻想空间? 最终,军事技术的蓬勃发展,已令战争规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往昔的规则被彻底改写,全新的战争格局正悄然诞生。 过去美国人总觉得本土远隔重洋,绝对安全,但这个观念在今天已经过时了。远程精确打击技术的普及,早就抹平了地理上的屏障。 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较量,不是可以挑三拣四的游戏。二战、冷战的历史都反复证明,谁挑起战争,谁就必须准备好承受对等的回击,轻视对手的底线,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即便美军在台海这样的热点地区有优势,但它的后勤补给线、远程支援基地,这些庞大的体系节点,都会成为合理的打击目标。 地理距离,往昔常被视作天然的屏障、无形的护身符。然而在当今时代,它早已无法再为我们构筑起安全的壁垒,护佑周全。 中国的军事策略就是防御和威慑,这种威慑力的根基,恰恰建立在“本土若受威胁,必将对等反击”的逻辑上。放弃这一点,就等于自废武功。 所以,把这一切拼起来看,“可控冲突”的幻想就彻底碎了。这种想法的根源,其实是一种面对全球格局变化和自身实力相对变化时,所产生的深刻焦虑。 一个国家的真正安全,绝非寄望于对手的仁慈。真正的安全需自身强大,以实力筑牢防线,而非将命运交付于他人的怜悯,如此方能在风云变幻中稳如磐石。 它来源于清晰的底线思维,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最重要的——避免将竞争推向无可挽回的军事对抗的战略理性。 对任何大国来说,最明智的选择,不是去琢磨怎么“优雅地”打一场有限战争,而是该如何从根源上避免战争的发生。 信息来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美关系要拧紧危机管理“安全阀”——2025-10-13
多家美国媒体呼吁中国:一旦中美战争不可避免,呼吁中国不要打击美国军人,不要攻击美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18 15:59: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