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

史叔温情 2025-10-18 17:09:08

1988年,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他从教科书中删除,原因让人心服口服。   2012年秋天,某小学语文教研室里,一位年轻教师翻阅新教材时突然发现:“奇怪,赖宁救火的那篇课文怎么不见了?”   时间回到1988年3月13日下午,四川省石棉县的海子山突发森林火灾。15岁的赖宁放下作业,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救火队伍。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后,大火虽然被扑灭了,但这个戴着眼镜的清瘦少年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春天。   随后,“英雄少年”、“革命烈士”……荣誉接连涌来。一个品学兼优、梦想成为李四光式科学家的少年,为保护集体财产献出了生命,这在那个崇尚奉献的年代迅速成为精神标杆。整个九十年代,无数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本里读到他,教室墙上挂着他的画像,少先队活动里讲述着他的故事。   然而,2012年,赖宁的事迹悄然从教材中消失,画像也从校园墙上取下。   原来,北京市在2012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明确写道:“不鼓励未成年人参与抢险救灾等危险行为。”这条规定成为教材调整的政策依据,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在未成年人保护理念上的重大转变。   一位教育专家打了个比方:“过去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冲进火场,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真勇敢’;现在我们首先会想‘太危险了,怎么能让孩子去’。”这种观念转变并非对赖宁精神的否定,而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某地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几名小学生在山上游玩时发现火情,他们没有冲上去灭火,而是立即跑下山通知大人,并准确描述了起火位置。最终山火被专业队伍扑灭,孩子们安然无恙。这件事与赖宁的故事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样的责任心,不同的选择,却收获了更好的结果。   许多80后家长对此也满是感慨:“我们小时候学赖宁,现在却要教孩子遇到危险先保护自己。”   某中学班主任李老师分享了他的做法:“我不再要求学生学习赖宁救火的具体行为,但会和他们讨论:在今天的条件下,赖宁那样的少年可以用哪些更安全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关爱?”   在赖宁的家乡石棉县,当地学校开辟了“少年英雄纪念园”,但教育的重点已经从“学习他救火”转向“了解他勤奋好学、热爱科学的精神”。这种转变恰恰说明了,我们不再复制英雄行为,而是传承英雄品质。   今天,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你都会发现“安全教育”已成为固定课程。老师们反复强调:遇到火灾要报警、找大人,不要自己冲进去;看到有人落水要呼救、扔救生圈,不要盲目下水。这些看似“保守”的教育,背后是对每一个生命的珍视。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恰恰相反,新时代的教育在告诉孩子们: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具备专业能力,才能做出真正有效的奉献。消防员需要专业训练而非一时冲动,医生需要系统学习而非赤手空拳,这才是对责任的完整理解。   在四川某小学的主题班会上,孩子们对“如果遇到火灾怎么办”的回答令人欣慰:“打119”、“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撤离”、“提醒周围的人一起离开”。这些答案或许不如“英勇救火”听起来壮烈,却更加安全。   只能说,那个在教科书中“消失”的赖宁,其实从未真正离开。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参与着这个时代的成长。   英雄的伟大也毋庸置疑,但最好的纪念不是重复他的选择,而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正确报警。我们也并没有背叛英雄,只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保护,包括正在成长的他们。   信源:中国文明网——赖宁这个精神符号过时了吗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34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