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大秦长公子扶苏懦弱 —— 手握蒙恬和三十万大军,却因一封假圣旨自尽,可细品历史才发现,这根本不是 “无胆”,而是他身处的时代困境与自身仁厚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看他的身份困境:虽为长子,且众人默认他可能继承大统,但秦始皇从未立皇后,也没正式册立太子。这意味着,扶苏和胡亥在法理上的身份并无本质区别,甚至秦始皇更宠爱胡亥。再加上扶苏曾因 “焚书坑儒” 的政见分歧,多次被始皇帝斥责,最后还被发配到边疆守长城,早已远离权力中心。这种 “无明确储君身份 + 失宠外放” 的处境,让他即便想反抗,也少了最关键的 “名分” 支撑。 更关键的是秦始皇的威压。始皇帝雄才大略,一生霸气侧漏,对子女的态度多是威严少温情。扶苏对父亲,早已形成 “既尊敬又畏惧” 的心理。当一封盖着玉玺的圣旨突然送来,命令他自尽时,在他的认知里,这就是父亲的最终决断 —— 以始皇帝以往的强势,他根本不敢质疑 “圣旨是否为假”,更不敢生出 “反抗父亲” 的念头。这种深入骨髓的敬畏,不是 “懦弱”,而是皇权高压下的必然反应。 还有现实层面的无解:当时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只有李斯、赵高、胡亥等少数人知晓,扶苏和蒙恬对此一无所知。即便扶苏想起兵,也面临两个致命问题:一是兵权归属 —— 秦朝兵权牢牢握在皇帝手中,蒙恬和将士们忠于的是始皇帝,而非扶苏;二是人心向背 —— 胡亥手里有盖着玉玺的 “传位诏书”,名义上已是合法继承者,扶苏若起兵,只会被视为 “叛乱”,根本没人会响应。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扶苏的仁厚。他不愿起兵,并非怕输,而是怕大秦因内乱动荡。一旦他和蒙恬举兵,必然引发秦朝内部自相残杀,根基动摇之际,边疆的匈奴定会趁机南下,百姓将陷入战火。作为大秦长公子,他心里装的不只是自己的性命,还有天下苍生 —— 这份 “不愿生灵涂炭” 的考量,是格局,而非懦弱。 那些说扶苏 “懦弱” 的人,不过是站在上帝视角,忽略了他当时面临的身份、心理、现实三重困境。他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皇权体制下,一个仁厚公子的无奈结局,而非 “无胆” 的证明。 大家觉得,若你是扶苏,在不知道父皇已驾崩、手握 “赐死圣旨” 的情况下,会选择反抗,还是像他一样接受命运?你心中的扶苏,是仁厚,还是真的缺乏决断力?
扶苏非懦弱:看历史处境
周东朗说历史
2025-10-18 20:06:47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