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今天(北京时间10月20日)发文写道:“当特朗普总统承诺美国优先时,全球精英们称他危险。事实证明,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他会团结世界各国,抵制那些自毁性的全球治理方案。联合国碳税就是如此。” 鲁比奥这番颠倒黑白的言论,说白了就是为特朗普政府的气候不作为找的遮羞布,而且这块布还漏洞百出。 先说说全球变暖的严重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早就明确指出,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1.1℃,别小看这1℃多的升温,它带来的连锁反应足以让全球陷入困境。 到了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更是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3℃,突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最高阈值,这意味着极端天气会变得更加频繁和猛烈。 再看看特朗普政府是如何对待气候责任的,简直把“短视和自私”刻进了骨子里,这位总统不仅固执地否认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还将可再生能源称为“世纪骗局”,上任后就开启了一系列反气候行动。 他先是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的进程,要知道这份协定是195个国家共同达成的全球气候治理共识,核心目标是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理想情况下不超过1.5℃,而美国作为全球历史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这样的退出行为无疑是给全球气候治理釜底抽薪。 更离谱的是,他还全面禁止新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将这些清洁能源排除在“能源资源”的定义之外,同时却给化石能源行业一路开绿灯,放宽油气开发限制、撤销海上钻探禁令,甚至计划取消燃煤和燃气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这种明目张胆的“双标”操作,说白了就是为了讨好给其提供巨额政治献金的化石能源巨头。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满脑子都是短期经济利益,却忘了气候灾难带来的损失远比化石能源的短期收益要大得多,2024年美国西部的山火和南部的飓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早就远超其油气行业的季度利润,这种捡芝麻丢西瓜的操作,也难怪会被全球舆论批评为“危险”。 鲁比奥口中被污蔑为“危险方案”的联合国碳税,恰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已有多个国家用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 碳税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经济杠杆倒逼企业减少碳排放,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 瑞典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征收碳税,经过几十年的实施,不仅有效降低了碳排放,还通过合理分配税收收入,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丹麦作为第一个对家庭和企业同时征收碳税的国家,如今已制定了2030年风能占电力供应总量75%的目标,清洁能源产业反而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就连国际航运领域,47个国家政府联合提出了海运碳税提案,计划2028年正式开征,这笔税收将主要用于低碳燃料研发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每年预计能筹集超过800亿美元的资金,这哪里是什么“自毁性方案”,分明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务实之举。 而美国却和巴西等国一起强烈反对这项提案,宁愿选择排放额度交易这种缓兵之计,也不愿承担应有的减排责任,这种态度与其全球大国的身份严重不符。 更可笑的是鲁比奥声称特朗普“会团结世界各国抵制碳税”,这完全是脱离现实的幻想,事实上,特朗普政府的气候政策早已遭到全球范围内的反对,当年他首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时,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元首一小时内就发表联合声明表示遗憾,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直接指责“美国背弃世界”。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明确表示,美国的退出是“令人极其失望的事”,严重打击了全球减排努力。 即便是在美国国内,反对声也从未停止,加州、纽约州、华盛顿州等经济重镇明确表态将继续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25家科技巨头联名反对退出协定,特斯拉CEO马斯克等商界领袖甚至辞去了总统顾问委员会的职务。 这些事实都说明,特朗普的气候政策根本没有任何“团结性”可言,反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气候治理的领导力真空,让中国和欧盟在清洁能源领域抢占了先机。 鲁比奥所谓的“团结世界”,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政治话术,真正团结起来的其实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他们正在共同抵制美国这种不负责任的单边主义行为。 要知道,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0.1℃,气候风险就会显著加剧,若升温达到2℃至3℃,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可能会不可逆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数米,无数沿海城市将面临被淹没的风险。 鲁比奥作为美国国务卿,本应具备基本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意识,却选择为这种短视政策摇旗呐喊,把抵制气候治理包装成“正义之举”,这种歪曲事实的能力,恐怕也只有在政客的话术体系里才能自圆其说。 说到底,全球气候治理没有旁观者,更没有退路可走,碳税这类政策不是为了限制经济发展,而是为了引导人类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些真正担心的从来都不是“全球治理方案”,而是像特朗普政府这样的单边主义行为会破坏全球合作的基础。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