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对举办奥运会态度的转变,根本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国际奥委会自身做事的方式实在让人没法认同。 就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那阵子,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来了一波又一波考察,从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方方面面都挑来挑去。小到志愿者该怎么引导观众、餐饮的温度要控制在多少度,大到交通线路怎么规划、场馆的应急通道够不够宽,提出的要求比常规标准严得多。 咱们的筹办团队没日没夜地调整改进,压力大到不少人连轴转,这不仅让工作人员累得够呛,普通老百姓看了也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更让人寒心的是国际奥委会那明摆着的双重标准。同样的场馆设施要求,放在发达国家身上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了,到了发展中国家这儿就成了必须整改的“不合格项”。 比如有些欧洲国家办奥运会时,临时搭建的媒体中心空间狭小、通风条件一般,国际奥委会没怎么批评;可北京为了保证赛事质量,新建的场馆明明各项指标都达标,却还要反复提交各种说明材料,一会儿要补充安全评估报告,一会儿要调整座椅排布细节。 这种不一样的对待方式,搁谁身上都不舒服,也实实在在打击了发展中国家办赛的积极性。 其实不光中国,现在全世界愿意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都越来越少了。2024年奥运会刚开始申办的时候,有好几个城市报名,可后来一个个都退出了,最后就剩巴黎一个;2028年奥运会干脆直接交给洛杉矶办了,连竞争都没有。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太高,机制又死板,办一届奥运会要花的钱、投入的精力实在太多,很多地方根本扛不住。 这种申办遇冷的情况,说白了就是大家对国际奥委会越来越不信任了。 对中国来说,我们早就不用靠办奥运会来证明自己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得有多成功,全世界都看在眼里——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缶阵表演震撼了无数人,赛事期间从运动员接待到裁判安排,每一个环节都顺顺当当,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的经典。 2022年北京冬奥会更不容易,当时还有疫情防控的压力,可咱们照样实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目标,连外国运动员都夸赛事组织得好。 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办顶级国际赛事的能力没问题,犯不着再办一次奥运会去重复证明已经被认可的实力。 现在的中国,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质量和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咱们把精力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科技创新上,努力攻克芯片、人工智能这些关键技术;民生改善上,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生态保护上,持续治理空气和水污染,让天更蓝水更清。这些事才真正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大家的切身利益。 如果国际奥委会不改变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和双重标准,不光中国不会积极申办奥运会,恐怕以后会有更多国家对办奥运会望而却步。 毕竟,谁也不想花了一大笔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还要受不必要的挑剔和不公平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