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04年,22岁的蔡锷迎娶29岁的刘长姑,怎料花轿临门,新娘誓死不嫁。蔡锷下不了台时,一名女子站了出来:“我嫁。”婚后7年,蔡锷成为省长,婚后11年,蔡锷成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蔡锷家境贫寒,父亲是走街串巷的货郎,母亲是个做豆腐、蒸酒的小贩,但湖南武冈的书香大户刘家,偏偏就看中了年仅4岁的蔡锷,说他“眉宇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刘家长辈拍板将家里12岁的女孩刘长姑许配给了他,这桩婚事对刘长姑来说,更像是一道束缚,她出身名门,打心眼里看不起蔡锷的“商贩”出身,更何况两人差了整整七岁。 之后,刘家资助蔡锷读完了所有学业,甚至送他留学日本,在漫长的等待里,刘长姑对这桩婚事的抵触渐渐变成了怨恨。 1904 年,22 岁的蔡锷留学归来,怀着感激的心情到刘家提亲,可 29 岁的刘长姑却情绪激动地拒绝了这门婚事。 在迎亲的当天,她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作出了激烈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逼,亲手撕毁了这份捆绑她多年的婚约。 就在刘、蔡两家尴尬的对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僵局:“姐姐不愿嫁,我来嫁。”说话的是刘长姑的堂(表)妹刘森英。 刘森英从小在族学里就见过蔡锷刻苦读书的样子,也常听长辈说起他的志向,心里早已对蔡锷有几分敬佩,在她看来,姐姐的任性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再加上她母亲早逝,和继母关系不好,这场婚姻对她来说或许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她就这样代姐出嫁,挽救了家族的颜面,蔡锷被深深打动,认为她的举动充满了“侠义”和“贞烈”,于是为她改名“刘侠贞”,这个名字,也像是对她一生的写照。 蔡锷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名叫潘蕙英,如果说蔡锷与刘侠贞的结合是出于责任和感恩,那他与潘蕙英的相遇,则是灵魂层面的相互吸引。 1913 年,蔡锷在北京认识了潘蕙英,她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过新式教育,是位有才情的女子,潘蕙英懂琴棋书画,更能和蔡锷在文学、艺术甚至政治上平等交流。 他们的婚姻无关媒妁,始于爱情,婚后他们有了三个孩子,琴瑟和鸣,过着一种现代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家庭生活。 可惜英雄的生命太过短暂,蔡锷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抱病率军参战,年仅 34 岁就因病去世,在蔡锷生命的最后时刻,刘侠贞和潘蕙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潘蕙英用一种极为深情的方式与爱人告别,她剪下自己的一缕头发,和蔡锷的遗发编织在一起,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三个女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却有着相似的命运,刘长姑通过反抗获得了自由,但她的名字此后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而刘侠贞和潘蕙英,一个从责任出发走进婚姻,一个因爱情与蔡锷结合,最终都成了英雄的遗孀。 她们都选择了坚守,终生没有再嫁,刘侠贞悉心照顾蔡锷的母亲直到老人去世,还把潘蕙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潘蕙英则以教书为生,独自将三个子女抚养长大。 信源:华夏经纬网:蔡锷指挥泸纳反攻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