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时,美国派出了5名谈判高手,我方正不知该派谁去谈判时,毛主席直接点名一人,并且说:吵架他可从来没吃过亏! 作为抗美援朝谈判的核心人物,当时李克农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也严重下降,还常年受哮喘和高血压的困扰。 在朝鲜寒冷的环境中,他曾因哮喘引发心脏问题晕倒,中央让他回国休养,却被他坚决拒绝。 为了国家任务,他先后错过了自己母亲和父亲的葬礼,这份钢铁般的意志成了中朝谈判代表团的心理支柱。 一次紧急关头,前线总司令彭德怀无法亲笔签署授权文件,时间一秒都不能耽误,李克农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模仿彭总的笔迹签了字,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代签,更是他在规则之外,用个人担当解决危机的果断举动。 谈判中,美国人采用“沉默战术”,想耗尽我方的耐心,李克农给前线谈判人员的指令只有三个字:“坐下去”。 于是板门店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双方代表坐在谈判桌前几个小时,一句话也不说,李克农用这种方式明确告诉对方: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拖延战术对我们没用。 在前台,这种坚定的意志,被转化成了灵活的攻防战术。毛主席点将柴成文时就说,这小子在延安就擅长据理力争。美方代表起初想营造语言和文化的优越感,结果柴成文一口流利的英语,直接让对方准备好的下马威憋了回去。这第一回合的心理战,我们就没输。 在谈判现场,这种坚定的意志转化成了灵活的应对策略,毛主席点名的谈判前线负责人是柴成文,毛主席说他在延安时就很会据理力争。 美方代表一开始想利用语言和文化优势压制我方,没想到柴成文英语说得十分流利,让美方原本准备的“下马威”没能施展,仅这第一回合的心理较量,我方就没落下风。 接下来是逻辑层面的交锋,美方首席代表乔伊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让中方用地面阵地“补偿”美方的海空优势。柴 成文立刻反问:“你们的飞机炸毁了朝鲜那么多民房,是不是应该先赔偿?”一句话让乔伊说不出话来,这种用对方的逻辑反驳对方的方式,让美方明白,想在逻辑上占我方便宜是不可能的。 谈判的节奏也始终被我方掌控,美方曾违规带记者进入谈判现场,想制造舆论压力,我方抓住这个违规点,直接将谈判地点从开城换到了更中立的板门店。 李克农还指导前线代表搞过一次“半分钟休会”,打乱了美方准备了一整天的发言计划,彻底破坏了他们的节奏。 当然,谈判桌上的强硬态度最终都源于战场上的实力,我方之所以能和美方坐下来谈判,本身就是志愿军通过五次战役的胜利换来的,并非美方所谓的“恩惠”。 当美方代表哈里逊气急败坏地说“让炸弹和炮弹来辩论”时,柴成文能平静地回应“谈判桌上拿不到的,战场上也拿不到”,正是因为他手中掌握着上甘岭战役的最新战报,有足够的底气。 谈判最后的关键节点,出在南朝鲜的李承晚身上,停战协议即将签署时,李承晚突然扣押了两万多名战俘,想破坏停战。 李克农第一时间向彭德怀建议:必须出兵打击,随后金城战役爆发,志愿军迅速歼灭南朝鲜军五万多人,打垮了他们四个师。这一战彻底粉碎了李承晚和美方的最后幻想。 也正因如此,世界军事史上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场景:停战协定签字仪式上,作为主要参战方之一的南朝鲜没有派代表参加。 而美军司令克拉克也无奈地承认,自己是“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板门店谈判的胜利,既是李克农以顽强意志在幕后支撑的结果,也是柴成文在谈判现场智慧交锋的成果,更离不开志愿军将士用鲜血铸就的战场优势。 【信源】新华社《抗美援朝停战谈判始末》
